腹部超声检查:
检查前准备和注意事项:
1受检者应空腹
2经腹腔检查盆腔泌尿生殖器,受检者留足小便
3检查胃周围器官如胰腺等,受检者最好饮温开水充盈胃腔,减少气体干扰
4检查时充分暴露受检者腹部,便于探头移动及显示某一器官的边缘部分,以免遗漏。
5训练受检者做深呼吸后屏气或深呼气。
6腹内积气明显,影响肠道检查结果时,受检者需肠道准备后再次检查。
7肥胖者导致声束衰减,影响深部器官观察时,需结合其他检查,客观描述超声检查
肝脏回声低于胰腺,高于肾脏。
声影:在超声波传播途径内,因反射体对超声波反射、折射、吸收导致超声能量衰减,使其后方呈一回声缺少的条状暗区。多为结石,骨骼,疤痕组织等后方出现暗带,囊肿出现侧方声影。
囊性病变:声像图表现无回声区,远场有增强效应,两侧为侧方声影。
声晕:围绕肿块周围出现的低回声带,肝内恶性肿瘤常见。
尾随声影(彗星征):见于胆囊内胆固醇沉着及异物。
平行管征:常指胆道阻塞后,肝内扩张的胆管与伴行的门静脉所形成的双管。
靶环征:少数情况指肝内转移性的肿瘤,大多数情况表示胃肠道病变如肿瘤,炎症。
牛眼征:见于转移性肝癌、基本声像图为中央为强回声,周边为低回声,呈圆或类圆形,界清,往往为多发。
肝脏第一肝门结构:三支肝静脉
第二肝门结构:门静脉及其伴行的胆管和肝动脉。
原发性肝癌:
声象图:有肝硬化基础(肝实质回声增强,光点粗大)
低回声:小肝癌常见强回声:肿块稍大,伴有回声。等回声较少见,混合回声:肿块较大伴有出血坏死等。
肿块向表面生长呈驼峰征,或肝形态失常
弥漫性肝癌可以看不到肿块,但很多见门静脉转移征象,门静脉或肝静脉内栓塞,肝内胆管广泛性或局限性扩张
CDFI:见肿块区有较丰富不规则血管(或血流信号)。RI大多增高,在0.65以上
超声造影:肿块快速增强、快速减弱为特征
动脉相:回声增强呈高回声
门静脉相:等回声或低回声
延迟相:低回声
慢性血吸虫性肝硬化:
声像图表现:回声不均匀增强,形成网状样改变。
有肝硬化表现,可伴有脾肿大,腹水,门静脉增粗1.3cm,侧枝循环形成。
胆囊结石:
声像表现:
1胆囊内强回声团,形态多样。
2强回声团后方有垂直声影。
3改变病人体位强回声团发生移动。
4合并炎症时胆囊壁增厚,边缘不光。
囊壁,胆汁,结石三合征(WES):胆囊内充满结石时仅见一条半月形强回声带,后方伴声影,或因少量胆汁使结石与胆囊壁之间存在一暗带,形成WES。
胆囊息肉样病变:
分类: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早期胆囊癌。
良恶性鉴别:有以下情况建议手术:宽基底,直径1cm,表面不规则(菜花样)
声像图表现:胆囊粘膜强光点、可单个或多个后方无声影、改变体位不会移动
胆囊癌:
声像图表现:
蕈伞型:乳头状凸向胆囊内,基底宽,表面不规则,后方无声影,无移动
厚壁型:局限性胆囊壁增厚多见,囊壁解剖增次的完整性丧失。
实体性:囊腔内有肿块,囊腔内液性暗区部分或完全消失。无声影,无移动。
阻塞型黄疸超声诊断:
超声检查鉴别肝源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有肯定价值。可根据胆管有无扩张来判断是完全可取的。
肝内胆管广泛性扩张是确定外科阻塞性黄疸的依据。
阻塞部位判断:肝门部阻塞:表现为肝内胆管广泛性扩张,主胰管及肝外胆管不扩张,胆囊不肿大。
肝门部阻塞最多见为肝门部胆管癌或肿瘤转移。
胆胰管共同开口以上阻塞(胆囊管以下):表现为肝内胆管广泛性扩张,肝外胆管扩张,胆囊肿大而主胰管不扩张。
原因可能为结石、蛔虫或肿瘤。
胆胰管共同开口或壶腹部阻塞,表现为肝内胆管广泛性扩张,肝外胆管、主胰管扩张,胆囊肿大。
原因有胰头癌、胆管或壶腹部肿瘤、结石、蛔虫。
正常肾脏超声图:肾包膜:由内外筋膜及脂肪三层结构组成。内外筋膜呈两条偏高回声,中间是低回声脂肪层
肾实质:肾髓质回声低于肾皮质,肾皮质的回声低于肝脾,正常肾皮质厚度为8-10mm
肾窦:呈椭圆形高回声区。
肾动脉多普勒:双期同向血流频谱。
CDFI:肾内动脉供血丰富,各级动脉清晰,呈“树枝样”分布,小叶间动脉充盈良好。肾血流图呈I、II型
肾积水:
声像图表现:肾窦分离为液性暗区。
轻度:仅见肾窦分离,液性暗区宽度大于1-2cm
中度:肾窦回声全部或部分消失,有互相沟通的液性暗区取代,肾窦分离2-3cm。
重度:整个肾脏结构回声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有互相沟通的液性暗区取代肾窦分离大于3cm。
中、重度以上肾积水,肾脏体积增大,肾皮质受压变薄
肾细胞癌(肾癌):
声像图表现:一般肿瘤较大,肾脏外形失常
肾实质内异常回声团可为低回声、等回声或强回声
肾窦回声异常,可出现外压性移位,变形或中断。
转移情况:肾癌容易引起肾静脉、下腔静脉转移,也可以引起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子宫肌瘤:
分型:粘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
声像图表现:外形改变:浆膜下肌瘤:瘤体向子宫表面突起,内膜增厚变形或显示肌瘤。
肌壁间肌瘤:可见假包膜CDFI显示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
粘膜下肌瘤:瘤体凸向子宫腔内,子宫腔回声弯曲变形,可看到肌瘤和肌壁间衰减的裂隙CDFI显示一束血流信号进入瘤体。
回声:肌瘤呈圆形或类圆形,有低回声(无继发变性时),等回声和分布不均的高回声。
较大肌瘤后方可表现不规则声衰性声影
肌瘤变性:玻璃样变:子宫体增大,玻璃样变回声减弱
液化或囊性变:肌瘤发生玻璃样变进一步发展时见肌瘤区为边界模糊无回声区,后方可见回声增强效应。
钙化或脂肪样变:变性处为强回声
红色变性:妊娠期或产褥期,肌瘤低回声
肉瘤样变:回声复杂,绝经后生长迅速或绝经后再次出现肌瘤者。
子宫内膜异位症:
声像图随月经周期变化
子宫腺肌病: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子宫内膜由基底层向肌层生长。
1)子宫均匀性增大(也可局部),饱满
2病变境界欠清,回声增粗增强,不均匀
3)宫腔线前移,多数后壁增厚(内膜多侵犯后壁)
4)病变局限有明显包膜称腺肌瘤
CDFI:无环状血流包围,显示程度不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散在分布。
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侵犯卵巢后,周期性出血使卵巢胀大,形成出血性囊肿。边界不清楚的肿物,圆形或椭圆形,内部有暗区有时有密集的点状回声。月经期扫查肿物无回声区内细弱光点可随体位移动。一般5-6cm,很少超过10cm.囊肿常与子宫密切粘连,致使子宫有“缺损”或“压迹”现象。子宫直肠陷凹积液中前列腺素含量高于正常。
成熟畸胎瘤:(皮样囊肿)
声像图表现:
1.类囊型,壁厚为密集光团强回声
2.散在短光条型,囊内呈粗短强回声条
3.“面团征”膜类颗粒集在一起呈大光团
4.“发团征”膜类团内有发团而呈囊内光团,团内含衰减发团后方伴声影
5“脂液分层征”肿块的上部为强回声,下部为无回声,不随体位而改变。
6难辨型,囊内物与肠回声相似。混在肠管内易漏诊。
7复杂型,结构复杂,可以有光点,脂液分层,强光斑,还有发团征,面团征。结构复杂的多见于恶性畸胎瘤。
CDFI:探测不到血流信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