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英主任医师
医院肝胆外科
1胆结石“切出”胆囊癌,这是咋回事?
Q:胆结石“切出”胆囊癌,这是咋回事?
如果术前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比如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道系统感染等等,然后做了胆囊切除术,在术中或者术后做了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癌,这叫做意外胆囊癌,又叫隐匿性胆囊癌。它们大多是T1、T2期的胆囊癌。
Q:为什么术前诊断胆结石,切除胆囊后才发现是胆囊癌?术前为什么没发现是胆囊癌?
尽管中晚期胆囊癌可以在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但是对于早期的胆囊癌来说,有的病灶特别小,在超声、CT上也没有特殊的表现,很容易和其他的胆囊病变混淆。比如胆囊结石导致的慢性炎症(尤其是长期胆囊结石导致的胆囊炎)和某些早期胆囊癌相比,在影像学检查上看都是胆囊壁增厚,没办法很好地区分。所以即便是手术前做了超声、CT等检查,仍然可能发现不了这些早期胆囊癌。
还有些急诊手术的患者,因为胆囊明显水肿增厚,并且病情紧急,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鉴别诊断,导致术后发现意外胆囊癌。
Q:对于胆结石患者而言,有没有办法在术前明确地诊断或排除胆囊癌?
为了减少意外胆囊癌的发生,对于术前超声检查已经有胆囊癌表现的患者,比如说充满型胆囊结石、胆囊萎缩、瓷性胆囊,以及长期的胆囊炎、胆囊结石导致胆囊壁增厚的患者,术前应该完善这些检查——腹部增强CT、MRI、造影超声、血肿瘤标志物等,尽可能在术前明确地诊断胆囊癌,或者充分考虑到胆囊癌的可能性。
但是,有的患者感到不解,为什么术前查血肿瘤标记物(CA、CEA)都是正常的,术中却发现了胆囊癌?因为不是每个早期胆囊癌患者都会出现CA和CEA升高,不能因为CA和CEA没有升高就认为一定没有胆囊癌,还要注意分析其他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病史,综合分析,尽可能做到术前诊断,争取术中病理确诊,减少术后病理诊断意外胆囊癌。
Q:有胆结石和胆囊息肉的患者需要高度警惕胆囊癌吗?
●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囊癌的风险是无结石人群的14倍左右。
●结石大于3cm的患者发生胆囊癌的几率比结石小于1cm的患者高10倍。
但是,胆囊结石患者发生胆囊癌的总体发病率并不高,多数是因为长期胆囊结石刺激、反复炎症导致的癌变。研究表明,病史在十年以上的胆囊结石患者得胆囊癌的风险更大。
●不同种类的胆囊息肉,癌变的可能性是不同的。
①胆固醇息肉不会癌变;
②腺瘤样息肉会癌变的,需要特别重视;
③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
●有这些特点的胆囊息肉可能癌变:
①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0cm,癌变的几率达到10%~25%
②息肉直径<1cm,但同时还有胆囊结石,息肉可能会癌变
③单个的胆囊息肉或者没有把儿的胆囊息肉(无蒂息肉),并且息肉迅速增大(增长速度>3mm/6个月)
背景知识:胆囊癌有什么特点?
胆囊癌是胆囊上发生的恶性肿瘤,它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①发病率低:在所有肿瘤中排第19位,在消化道肿瘤中排第6位
②转移率高:T1b期的“早期”癌,淋巴结的转移率可以达到15%;T2、T3期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可以达到50%以上;
③死亡率高:总体5年生存率仅有5%左右。
所以胆囊癌才是真正的癌中之王。
2意外“切出”胆囊癌,还要再手术吗?
Q:意外“切出”胆囊癌,还要再手术吗?
胆囊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提示胆囊癌,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胆囊癌的浸润深度,也就是T分期(最重要)
(2)切缘是否阳性,R0还是R1切除?
(3)术中情况:胆囊是否破损?是否同时伴有胆汁外溢?取出标本时是否使用了标本袋?
意外胆囊癌的患者,第一次手术以后会拿到自己的病理报告,上面会记录您的胆囊癌的分期、切缘的阳性阴性,您可以通过查阅病历了解您的手术情况。
意外胆囊癌需不需要再手术,要看胆囊癌的浸润深度(T分期)
(1)对于胆囊癌分期在Tis和T1a期的患者来说,只要第一次手术中没有出现胆汁外溢,并且切下来的胆囊是用标本袋取出的,没有污染手术切口,就不需要再做二次根治手术了。
文献报道,Tis和T1a期的胆囊癌患者,即便只是单纯切掉胆囊,5年生存率也可以达到%,预后非常好。
(2)对于胆囊癌分期在T1b和T2期的患者,都需要做第二次根治手术,原因有以下两点:
①已经“侵犯肌层”的肿瘤容易转移到临近的肝脏;
②T1b期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率达到6%~15.7%,T2期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达到30%~46%。
所以,对于T1b和T2期的胆囊癌患者来说,只切除胆囊不能保证手术的彻底性,需要二次手术切除胆囊邻近的肝组织,并且清扫淋巴结,这样才能减少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意外胆囊癌需不需要再手术,还要看胆囊癌的切缘情况(R0或R1切除)
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胆囊癌,比如胆囊颈管癌,如果第一次手术切缘阳性(R1切除),也就是说仍然有肿瘤组织残留,即使胆囊癌的分期是Tis或T1a,仍然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以达到切除全部肿瘤组织的目的,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
意外胆囊癌需不需要再手术,还要看第一次手术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第一次手术有没有把肿瘤细胞转移到其它地方?
第一次手术有没有人为的把肿瘤转移到其他地方,取决于这两点:
(1)第一次手术中有没有胆囊破损和胆汁外溢;
(2)胆囊标本取出时是装入标本袋中取出,还是直接经过手术的伤口取出。
如果第一次手术的时候,胆囊没有破损、胆汁没有外溢、切下来的胆囊是用标本袋取出来的,那么第一次手术中就不会出现人为的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够减少胆囊癌的复发转移。
可以看出,意外胆囊癌经过规范的治疗,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是不错的,而不规范的治疗就可能导致极差的结果。意外胆囊癌的二次根治手术比较复杂,对技术要求比较高,所以,有条件的患者医院就诊,让医生根据第一次手术的情况和术后的病理结果,帮您判断是否需要做二次根治手术。
Q:需要二次根治手术的意外胆囊癌患者,应该在第一次手术后的多长时间内做手术?
T1b和T2期的意外胆囊癌患者应该什么时候做第二次手术,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但是原则上越早越好。
背景知识:胆囊癌的T分期
Tis:原位癌(未侵及肌层)
T1a:肿瘤侵犯粘膜固有层(未侵及肌层)
T1b:肿瘤侵犯肌层(侵及肌层)
T2:肿瘤侵犯肌层周围结缔组织,但未突破浆膜层;或侵犯肝脏(侵透肌层)
T3:肿瘤突破浆膜层,直接侵犯肝脏或其他1个相邻器官(如胃、十二指肠等)
T4:肿瘤侵犯门静脉主干或肝动脉,或2个以上肝外脏器
Q:病理报告提示“切缘阳性或阴性”有什么意义?怎么才算切干净了?
●切缘阳性:表示手术切除的肿物边缘仍然有肿瘤残留,这样的手术叫做“R1切除”,说明手术切除得不彻底,术后容易出现复发转移;
●切缘阴性:代表手术切缘没有肿瘤残留,手术就是“R0切除”,说明手术切干净了。切缘阳性(R1切除)的原因有两种:1.肿瘤本身已经是晚期了,病灶太大或者不规则,很难切干净;2.手术本身没有切干净(比如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第一次手术没有按照胆囊癌的手术原则去切)。
Q:如果等到胆囊癌复发或转移再手术,是不是不如现在就进行根治手术安全呢?
对于需要二次根治手术的病人,手术应尽早进行,手术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复发和转移,等复发或转移发生后再手术效果较就很差了。
3意外“切出”胆囊癌,今后怎么办?
Q:术后才发现胆囊癌、进行二次手术根治和第一次就做了根治手术相比,寿命是不是有差别?
Tis和T1a期的胆囊癌患者,因为肿瘤没有侵及肌层,所以不需要二次手术。
对于T1b和T2期的意外胆囊癌患者来说,进行二次手术根治和第一次就做根治术相比,手术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别,文献报道这两种情况下,患者的生存时间没有差异。但是如果T1b和T2期的意外胆囊癌患者没有进行二次根治手术,今后胆囊癌的复发转移几率就大不相同了。所以说,二次根治手术对T1b和T2期的意外胆囊癌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Q:二次根治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意味着什么?接下来该怎么办?
淋巴结转移代表肿瘤已经进展,有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患者,跟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患者相比,预后要差很多,术后容易出现复发转移。有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患者,术后需要进行辅助化疗、放疗。
Q:意外“切出”胆囊癌,需要放化疗吗?
意外胆囊癌患者手术后需不需要进一步治疗,取决于病理检查的结果,如果您有以下情况,您应该考虑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放疗:
(1)胆囊癌分期≥T2期
(2)切缘阳性(R1切除)
(3)有淋巴结转移
对这些患者来说,术后辅助放化疗能提高生存率,所以很有必要做放化疗。
Q:意外“切出”胆囊癌,术后多久复查一次?
●手术后3年内应该每3个月常规复查血肿瘤标志物和腹部B超,每半年复查一次增强CT或核磁。
●手术后第4、5年的时候,每6个月复查一次(血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增强CT或核磁)。
●手术后5年以后,每年复查一次即可。
患者需要终生坚持复查,以便及早发现胆囊癌的复发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异常,医生会给您进行相应的治疗。
Q:胆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等患者,做手医院?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道系统疾病,做胆囊切除手术是普外科的常见手术,选择有经验的二、医院都是比较安全的。
但是,一些病史较长、病情复杂、合并症较多,以及怀疑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医院时要注意两点:
1.选择技术和设医院;
2.选择能够进行术中医院,因为如果怀疑有胆囊癌,可以通过术中冰冻病理快速确诊,第一次手术就做根治性切除,避免二次手术。
杨志英教授门诊时间:
医院,肝胆胰外科,周二、五上午专家门诊
无创体检龙睛首选
预约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