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从海拔高处流向低处,落差大处流速快,不容易有泥沙沉留,河水从转弯处和狭窄流过在下游有漩涡形成,流速与河流宽度(胆管直径)以及水质(含泥沙量、胆汁流型)等关系的理论统称流体(水、血液、胆汁等)流变学。在医学上,特别是胆道外科中研究结石与血流、胆汁流速,血管、胆道直径之间关系的称血液流变学,胆汁流变学或胆道流体力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可桢教授在《当代胆道外科学》中编写了“胆道流变学”一章,详尽介绍了“胆道流变学”在结石形成和治疗中的意义,这曾在胆道整形治疗胆管结石中起到重要作用。几天前,中国保胆网上邹声泉教授报道了李医院的消息,很多网友给予点赞,可能是赞扬他在胆道流体力学基础研究方面的努力。说这些好像有点跑题,其实不然,邹声泉教授研究了肝脏血供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关系,而杨可桢教授研究了胆汁流变学与胆囊胆结石的形成的关系,两者对治疗和预防结石复发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在保胆手术中发现胆囊结石许多患者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底游离部下垂过度、折叠明显。还有炎性粘连,排空口径变窄。排空阻力增大,严重时胆汁从胆总管进入胆囊受阻,引起胆总管压力增加,胆道扩张和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胆囊内胆汁流动缓慢,排空淤滞,胆囊收缩功能下降,胆汁淤积,这就容易使胆囊及胆囊管发生炎性病理改变。这也可能是结石、炎性息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术中不给于纠正,可能引起结石再发。我们先看一组数据,许志方等年8月第四届西宁保胆学术大会报道,例胆囊结石患者,例有胆囊倒挂现象,取尽结石后,采用古老的胆囊造瘘时将造瘘口固定于腹壁的胆囊底部悬吊术,随访3年未见结石复发,而同期93例未做悬吊者有3例复发,这初步比较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有些患者症状确实得到改善。如有的患者结石发现之前就有进食后右上腹胀痛,伴口苦等症状,B超仅发现胆囊增大,小息肉,后来因腹痛加重,医院,建议胆囊切除,患者不从,转我院,分析原因后,行保胆取石取息肉,取出6mm结石1枚,烧灼去除数个小息肉,最大4mm。术中见胆囊明显下垂,给于胆囊底部悬吊,术后腹痛,口苦等症状同时消失;也有的患者只有小的,不造成梗阻的息肉,没有结石,也有口苦(胆汁反流)、进食后右上腹胀痛等,消化科门诊大多诊断为消化不良,胃炎,胃动力降低等,我们暂称胆囊排空障碍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症。凭进油腻食物后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可与胃病作鉴别。同样患者保胆取石取息肉并胆囊底部悬吊后,术前症状消失。下图1见术前胆囊形状与图2示术后悬吊后的胆囊形状。图3,4分别示胆囊粘连打折,解粘连后悬吊示意图。我们在年首次全国保胆学术交流大会上,还介绍了该术的原理,既抬高了胆囊底部的位置,使胆汁排泄阻力减低,排空流畅,同时增强了胆囊的动力,当吸气时胸廓增大,胆囊体积随之扩大,吸入胆汁;呼气时挤压胆囊,加速胆汁排空;腹壁抬高、下降时胆囊被动牵拉,增强胆囊动力,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更能提高效果,这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原理在保胆预防结石复发中的具体应用。同理,对于胆囊哈袋口狭窄切开哈袋取石后切口纵切横缝,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时的胆道成形术,胆囊肝管吻合术等都是胆汁流变学原理在治疗和预防胆石病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还是《保胆外科学》一书重点传承的核心内容。
1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