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男42岁
42岁的张先生是企业干部,工作忙,但酷爱锻炼,是个“运动达人”。两年前,张先生体检时发现胆囊有直径约1厘米的息肉,他以为是“伙食太好了”,没有太在意。
今年元旦节,张先生饭后突觉肚子疼,到医院检查,医生建议他手术切掉胆囊息肉。术后病检结果显示,这个息肉已恶变为胆囊癌,还要继续做术后辅助化疗。
体检查出胆囊息肉该怎么办?
什么是胆囊息肉?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检查出胆囊息肉,那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向胆囊腔内突起的局部病变。简单说,就是胆囊粘膜上长了一个“肉疙瘩”。
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
胆囊息肉的发病,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遗传都有关系。女性发病偏多,可能与情绪也有关系。发病患者集中在30-40岁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门诊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都有不吃早饭或者三餐不规律的情况。
No.1
不吃早饭
饮食不规律,长期不吃早饭会导致胆汁无法排空,从而长时间滞留在胆囊里变粘稠,产生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不仅会引起胆囊息肉,还会诱发胆囊炎。
就算工作再忙,早餐一定要吃。
No.2
吃得太“好”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百姓吃得越来越好,摄入的胆固醇越来越多,胆囊内胆汁的胆固醇浓度升高,就会容易形成结晶,结晶沉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胆固醇性息肉。
No.3
遗传
胆囊息肉发病也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No.4
胃肠病患者
胃炎、肠炎患者也可能因为胆囊周围组织炎症的长期刺激,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身体这些信号,需要注意
胆囊息肉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多在体检时查出。不过,病情较重或者发病较急时,几个“信号”还是比较有辨识度的。
如果右上腹、背部出现针刺般间隙性疼痛,在夜晚或疲劳时疼痛明显,偶尔肩膀也会感觉疼,建议做腹部B超,排查是否患有胆囊息肉。尤其是家族中有胆囊息肉病史的人群。
得了胆囊息肉怎么办?
胆囊息肉一旦致癌,治疗手段有限,五年内生存率非常低。但也不必过度恐慌,如果查出胆囊息肉,建议每3-6月做腹部B超,进行定期随访。较小的胆囊息肉可以通过一些口服药物减缓生长,一旦单发的胆囊息肉接近或超过1cm,最有效的还是手术治疗。
如何预防胆囊息肉?
1.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2.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3.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4.其它饮食注意事项(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5)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6)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7)加强自身锻炼,提高免疫力。-THEEND-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本文来源:佳慈医院、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图片来源Pexels,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侵权,麻烦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确认后第一时间删除。多谢!
点,守护您的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