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日常体检中,有时会在报告上看到某些部位发现囊肿、结节、息肉等,感觉就是自己体内“长东西了”——
自己先吓了一跳。那么这些东西会变“坏”吗?
囊肿:别看我长这样,其实我很安全
囊肿是指长在体内某一脏器、囊状的良性包块,其内容物的性质是液态的,就像一个小水囊。囊肿多是良性的先天性疾病,常出现在肝脏和肾脏上。一般情况下囊肿生长缓慢,所以可能长期或终生无症状。其临床表现则随着囊肿位置、大小、数目以及有无压迫邻近器官和有无并发症而异。
要发现囊肿也很简单,彩超就能搞定。即使彩超无法明确,进一步结合CT等检查也能确诊。总体来说,除特殊的囊腺癌可能被误诊为囊肿之外,一般的囊肿不会发生癌变。体检发现了也大多注意观察即可,不是太大的一般不用处理。
囊肿喜欢的器官
肝
肝囊肿一般认为是先天发育异常的结果,大多无明显症状。除非当其超过5厘米以上,压迫到周围器官,导致肝出现不适、餐后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才需要就医处理。
肾
肾囊肿可能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发展。一般发现后定期随访观察即可。若其超过5厘米,或患有遗传性多囊肾,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治疗。
卵巢
卵巢囊肿较常见,大多数没症状。但不能完全放松警惕,如果出现持续痛经、腹痛,或突发腹痛,特别是合并恶心、呕吐或者发热等症状,医院进一步治疗。
结节:发现我只是第一步,确定我身份更重要
结节是个描述性名词,指在超声、CT或者磁共振等检查时看到的异常的信号影,并非病灶性质。本质上说结节是种体积较小的肿物,稍微大一些的叫包块,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或者定期复查才能确定良性或恶性。
结节喜欢的器官
甲状腺
甲状腺癌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发现率只有5%—10%。因此,发现甲状腺结节别太紧张,定期检查,一般6月—12月复查一次就好。但是,如果忽然出现憋气、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不适症状,这就提示结节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应尽快检查治疗。
甲状腺结节癌变的高危因素有:
★有甲状腺癌家族史
★越年轻发现甲状腺结节,恶性发生率高于年老者
★单发、实性、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结节内血流丰富、微钙化可能是恶性结节的危险因素
★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发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乳腺
乳腺结节常见于乳腺增生(可形成乳腺囊肿)及乳腺肿瘤性疾病,目前成因尚不明确,与多种遗传及环境因素相关。在发现结节后,可过乳腺超声、钼靶和乳腺MRI(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鉴别乳腺肿块的性质。
肺
肺结节通常是指X线或CT中发现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小于5毫米的结节称为微小结节,小于1厘米的结节称为小结节,大于3厘米的称为肿块。大部分结节为良性病变,但随着结节的增大恶变率就会显著增加。因此必要时要用纤维支气管镜、CT定位下穿刺、胸腔镜等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息肉:我不只是块肉,别小看我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诊断又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部分非肿瘤性息肉可向肿瘤性发展。因此,体检发现息肉后,要完成相应检查,以明确息肉的病理类型。
息肉喜欢的器官
肠
肠息肉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可分为炎症性、增生性和腺瘤性。前两者可以拿安全牌,与肠癌发病关系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因此,若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治疗。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胆囊
胆囊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如腺瘤、血管瘤等引起)。其中,会癌变的息肉占大约10%左右。
胆囊息肉恶变高危因素有:
★年龄大于50岁
★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史
★无蒂息肉
宫颈
宫颈息肉在已婚妇女中较常见。1厘米以下小的宫颈息肉通常无症状,息肉较大时,就有可能引起血性白带或接触性出血症状。大多数宫颈息肉为良性病变,但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年龄超过45岁,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患者,应及时处理,对息肉做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应尽早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