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看中了这些宝藏电影碧水长歌

近日,电影《碧水长歌》在永嘉县枫林镇徐定超故居举行开机仪式,并开始首场剧情拍摄。《碧水长歌》是温州真实史料改编的家族电影,讲述了温州陈益希、陈太希、陈少希三兄弟,从清朝末年到改革开放的人生经历和家国情怀。电影将围绕宗族亲情和家国情怀这个主题,通过对本土家族兴衰史的展现,反映温州人民的家国大义。出品方东厦建设集团的代表介绍,团队之前多地踩点,寻找拍摄地,被永嘉古村风貌吸引,特别枫林古镇,历史文脉保留较为完整,如同一座宝藏,和导演对电影画面的设想如出一辙,因此选在这里开机。

枫林,一座千年古镇。

这里盆地开阔,山水环绕,龙蟠虎踞,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浙南军政重镇,

素称“楠溪第一村”和“小温州”。

这里,

英贤辈出,崇文尚武。

这里,

是浙江省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里就是一座尚未开发的宝藏

一座值得细细涵咏的古城

枫林,没有桂林那样甲天下的山水,却有充满唐诗意境的旖旎田园。枫林的地名很容易引人想起刘禹锡那首“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雀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的美诗,浮想联翩,向往“家居杜牧停车村”。枫林是一座值得细细涵咏的古镇,纵横交错的街道有戎马倥偬的踪迹,鳞次栉比的深宅大院演绎着文人雅士的韵事,方寸土地无不洋溢着文化气息。然而沧海桑田,望族兴衰交替,田宅易主,悠远的历史文化脉络并没有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枫林的历史躲藏在墙角的石碑里,退隐在汉语音韵学著作中,安静地躺在图书馆的深处,积累着厚厚的灰尘。雁荡山脉自东皋乡望海岗进入枫林镇境内,分为南、中、北三大支脉,中间形成档溪(孤山溪)和狮溪(斯溪),自东向西,汇入楠溪江。永仙古道贯穿浦亭街而过,和永乐古道、永缙古道交汇于昭浦码头,形成楠溪中游的水陆交通中心。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后游雁荡山日记》记载永乐古道说:“南閤溪发源雁山西北之箬袅岭,去此三十余里,与永嘉分界。由岭而南,可通芙蓉,入乐清;由岭而西,走枫林,则入瓯郡道也。”枫林,古称丰里,得名缘由周秦汉中原古地名。丰为周文王旧都,也作酆,即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沣河以西。枫林境内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从事农耕制陶活动。自东晋南渡之后,枫林因原野广阔,田园肥美,成为世家大族择地安居之桃花源。隋唐间,枫林隶属永嘉县楠溪乡,制陶业发达,商埠市巷初具规模。晚唐以来,文人雅士避乱而来居住,以充满唐诗意境的枫林命名这片乐土。明王显《枫林》诗:“好山环翠水鸣琴,华屋朱楼曲巷深。社鼓声中鸡唱午,唐诗景里见枫林。”唐五代宋朝,枫林档溪村以北属仙居乡四十七都,档溪村以南属清通乡四十二都,境内有丁、王、木、方、卢、包等30余姓聚族而居,世家庄园宅第遍布,书院林立,学者辈出。寓居枫林的世家大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耕读文化。由于天灾人祸,自宋至清,枫林境内的名门望族兴衰交替频繁。明清时期,尚有叶、严、沙、汪、邵、张、郑、钱、章、辜、谢等姓居住枫林,至今诸姓大多隐没无闻,当地则流传着木坎头、黄桥头、杨郭头、赖苏巷、蒋家岭、上畔卢(赤岸)、王宅、杨园、傅宅、丁扇、娄山、梭门等历史地名。徐氏宗族则不断兴盛,继承先秦以来“兴灭继绝”的礼仪传统,保存许多见证旧族居住历史的纪念物。每逢重大喜庆节日,徐氏宗族往往邀请散居各处的柯氏、陈氏、木氏、董氏、林氏等宗族的代表相聚枫林,共同参与徐氏宗族的祭祖活动,成为徐氏宗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孕育永嘉学派的沃土

枫林是孕育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的一块沃土,共有丁、刘、徐、木各姓进士20余名。南宋温州学正档溪刘进之创办的法慧书院,推动溪山学术走向兴盛。叶适《刘子怡墓志铭》有言:“仙居、清通两乡间,有隐者刘君,名愈,字进之。”在刘氏门下问学的薛季宣、叶适都是永嘉学派著名学者。借助溪南《卢氏宗谱》得知,约于公元年前后,最早一支木氏宗族先祖入迁枫林木坎头。宋太祖乾德元年()癸亥,瑞安滕岙第二世木汉,字倬如,迁居永嘉县仙居乡的枫林昭浦。北宋中期,滕岙木氏六世木钺入迁枫林。到南宋,寓居枫林的木氏家族有木待问、木元粹()、木沆()、木元思(国子荐科)等四名诸科进士。木待问(~)是南宋孝宗隆兴元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自永嘉县城问政坊(今鹿城区七枫巷)迁至枫林镇东南来薰门与紫来门之间,乡人称木状元府,占地面积平方米,四至范围与中轴线石阶龙道布局,至今依然分明。其墓葬位于枫林镇东南田园之中的白石墩,占地平方米,人称状元坟。唐天祐(~)年间,闽兴化府莆田丁凯迁居永嘉县城新河街(今信河街)八字桥,再迁楠溪枫林东郊,家置聚书楼。其曾孙丁昌期为温州“皇祐(~)三先生”之一,参加明经行修科考试,未被录取,归隐枫林东郊先世旧庐,建醉经堂书院,教授生徒,学者称经行先生。有长子宽夫举乡贡进士(举人),次子丁廉夫中八行科,三子丁志夫和孙丁长卿、丁康臣、丁康时四人登进士科。这是枫林境内最早发达的科举世家。丁昌期对于“元丰永嘉九先生”中的周行己、刘安节、刘安上、许景衡等学者都有直接影响。狮溪刘氏宗族全盛时,住宅区西界邻近枫林后山村,刘氏杰出人物为刘嗣明,客居开封祥符。崇宁间,以太学上舍生解褐,补承事郎,历校书郎至给事中。政和三年(),迁大司成(国子监祭酒),终工部尚书。刘安节(~)、刘安上(~)师从丁昌期,一度隐居枫林狮溪,依附此间刘氏族人,过着耕读生活,悠游枫林东山林泉之间。北宋元祐七年(),楠溪乡间称誉枫林镇有“狮头山,象鼻水,枫叶地,称乐土”之说。楠溪上游屿北村徐俞樱为了儿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遂携带儿子徐公仪(时年7岁)、公乘迁居枫林镇,借住城外黄桥头黄氏旧宅。崇宁五年()三月,枫林柯朱街柯氏富甲楠溪,举办牡丹诗会,历时一个多月,轰动一时。作为黄家书塾执教先生的徐公仪(~)应邀参加宴会,饮酒尽兴,随口赋吟《牡丹》诗云:“魏紫姚黄未足夸,元龙百尺有王花。一枝丹萼开连理,两朵红云捧日华。”徐公仪推许柯家牡丹诗会人才之盛、品格之高,足与三国名士陈元龙百尺楼、唐宋时期洛阳名贵牡丹相提并论。柯家员外赏识徐公仪的才学,就招他为女婿。后来,徐公仪因长子徐文铨贵显,赠大理寺评事。徐公乘后为迪公郎,迁居李溪(今鲤溪)叶坑高山村。此后,徐氏家族学术世代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枫林第二世祖国子监祭酒徐文铨创办慥堂书院,学徒众多,时人推许他与唐代韩愈相媲美。其子徐自明,登淳熙五年()进士第,是南宋永嘉学派知名学者,精研经制之学,其《礼记说》为时人所重。宋代卫湜《礼记集说》引用徐氏学说达余字。今存《宋宰辅编年录》是一部永嘉学派史学力作,为研究宋史重要资料,深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堪称传世之作。元代,枫林徐氏宗族不仅男子饱学多才,女子的文化水平也很高。徐公仪七世孙女徐氏为元乐清淀岙李孝光(~)的祖母,“通经史,尤工吟咏”。元陈德永《李五峰(孝光)行状》云:“公生五年,受业大母徐(徐淮祖姑),习《孝经》、《鲁论语》、《孟子》篇上下。六七年,更受《尚书》、《诗》、古文辞奥义。凡奇字妙语,皆从大母得之。”李孝光有《迁新居》诗并序:“与表弟徐元泽对床卧,夜半风雨作,推枕赋此。复就枕,梦缚秦桧。既寐,再和前韵,录呈元泽。”又有《用韵为相思引,送徐十二兄归南溪》诗。徐淮,字元泽,又作原泽,号天石,肃十二。枫林后宅房始祖。元至正(~)间,领乡荐,授瑞安县学训导。枫林下埠门外有纪念祠堂。配李孝光三妹李顺。著有《天石桥集》。钱谦益《列朝诗集》、曾唯《东瓯诗存》皆录其诗多首。孙锵鸣《东嘉诗话》言其七言律绝“皆有风致”。浙江大学历史系徐规教授即为徐淮十八世孙。明代,枫林浦亭街徐允初(~)设立枫林书屋,邀请名师执教。又有枫林诗社,成为温州、台州文人墨客游学交流的文化活动中心,如乐清朱谏、章纶(~)、侯一元和永嘉场王瓒、张璁(~)、王激等人都有酬答枫林亲友的诗歌流传于世。包岙陈文裔(~),字秉胄,号北轩。“少颖悟有大志,诗书过目辄成诵,与墨臞共为义理之学。”“岁时奉先,一遵文公(朱熹)《家礼》。”在家设立聚星堂书院,请表兄朱墨臞(~)执教。朱谏《赠楠溪象川周氏合族谱序》云:“余少游吾族墨臞先生之门,与王瓯滨(瓒)、严锦西、奚兰室、邵石门、章千峰(玄梅)、汪乐梅(汪昇)诸君为笔研友,结书社于包川陈北轩聚星堂中。墨臞先生与周姓亦有瓜葛姻亲,往来稠密,令宅相贤甥送赉酒馔到包川书院,畅叙亲戚之情。”清周衣德《徐次陵学庸图说序》总结永嘉学术背景和枫林学术传统说:“永嘉之学,肇于唐而盛于宋,自布衣王儒志先生倡明正学,九先生、六君子接踵而起,若叶水心、陈止斋诸先哲各以学显,诚东南翘楚也。厥后稍不振,文亦委靡,盖风会使然,而于理学一脉终未尽亡。尝见枫林徐生出其族祖次陵先生所著《学庸图说》……立言皆根据六经,精微毕至,内外兼修,实能于圣贤之理,六通四辟,兼综而条贯之,即使周、程、张、朱复生,亦当把臂入林矣。”徐宗穆(~),字次陵,号正学,别号太清。师从乐清舅父赵鸿图攻读性理之书。“弱冠游庠,书读万卷,学富五车。”著有《大学图说》、《中庸图说》、《孤山赋》、《天人性命赋》、《无闷篇》、《饥鹰浴》、《龙大人先生》、《林孝子传》等。朝民国,枫林是瓯江北岸官方办学中心,与温州城南北呼应。楠溪高等小学堂是永嘉县瓯北地区最早设立的公立学校,与永嘉县小(今广场路小学)并驱齐驾。邬世英《楠溪高等小学碑记》云:“虽谓楠溪小邹鲁可也。”民国初年,徐定超的侄儿徐象严和得意门生陈应如分别担任两校的校长。其夫人胡德淑创办永嘉县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今瓦市小学),并任校长。枫林徐象严、徐鸿涛、徐定督等人在道后关帝庙创办温州织锦学堂和永嘉贫民习艺所,是温州最早的职业学校,培养轻纺技术人员,发展温州产业工人队伍,浙南红十三军第一团团长雷高升即是该校学生。永嘉县私立济时中学、永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先后在枫林创办,培育乡村社会建设人才,期求振兴溪山文化。解放初,枫林小学称永嘉县立示范小学,是指导永嘉县瓯江南北小学改造旧式教育的实验学校。

自古为浙南军政重镇

一部枫林志,半部永嘉史。宋朝,政府准许一个从经济、交通、军事角度看是县内最重要的镇增设一个县尉,或以巡检为镇官,常驻镇上以资弹压。北宋,枫林镇设楠溪管界巡检,位于档溪北岸的缸窑坳,建镇东堂,设置驿站,即今光耀亭一带。枫林镇上游五十都岭里有关卡,地名镇上。据高亨《古今通假会典》,镇与填为真部真字声系通假字,两字在经史中互用。后人改镇上作填垟,再改作田垟,命名本义隐晦。宣和二年(),台州仙居县吕师囊响应方腊起义,进攻永嘉县楠溪抵菰田。温州知州闾邱颚和州倅江端本商议,由楠溪管界巡检陈萃与四十七都坑下(今溪南村)武进士卢衡一起去剿捕。四月初六迎战,陈萃死难。卢衡独力率众死战,义军溃败退兵。景炎元年()十月,元军侵入楠溪,屯兵于枫林赤岸(今茶亭一带),设立大寨,历时二年。枫林徐氏、陈氏、刘氏、卢氏等姓积极抗元,军事堡垒惠日寺营房园、下社殿及《徐氏宗谱》、《陈氏宗谱》等文献典籍毁于战火。枫林许多望族从此一蹶不振,逐步衰落。元代,楠溪巡检司也称党溪(今档溪)巡检司。至正初(),杨屿(今垟山头)周元伟(~)为巡检。至正二十年(),外垟董孟怡(字发强)等人聚集据守孤山寨,抵御方国珍势力。明洪武二年(),设枫林汛,以防倭寇入侵。清顺治七年(),闽浙总督陈锦(天章)委任徐应鲲(~)为楠溪乡官。雍正十三年(),枫林驻永嘉县丞署,辖十都二社。同治六年(),温州府同知、守备(正五品)衙门移驻枫林镇。民国元年(),徐象严为枫林镇区官。《清史稿》称枫林为楠溪镇。据《上海地名志》载,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所在的徐家汇丰林路、丰林桥,采用县镇级地名——永嘉先生徐定超的家乡“浙江枫林”命名为枫林路、枫林桥。人才外流与文化回流处于动态平衡,是枫林古镇的一大特色。晚清监察御史徐定超秘密参加光复会,与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其美、褚辅成等人建立浙江省国民尚武会,被推举为会长,训练杭州学生军,参加光复杭州的军事活动。后来回到温州,担任温州军政分府都督,通过和平易帜实现光复,成为浙南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者。徐定超提携的内侄胡卜熊、胡惠民、胡公冕和表侄郑恻尘都是枫林徐氏女婿,外甥金省真、表侄谢文锦,还有亲友晚辈胡识因(胡卜熊堂妹)、戴宝椿、谢雪轩(徐定超表姐夫谢文波之孙)、徐定标(锦波、挽澜)等人,他们在从事教育或实业救国期间,纷纷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温州城建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然后向楠溪渗透。他们以枫林书香门第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建立秘密的党组织。楠溪警备营驻地八房祠堂成为培养浙南红军游击队干部的摇篮。民国时期,枫林是浙南国共两党斗争最激烈的前沿阵地,频频引起两党高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dlxr/933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