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冬生咳嗽;春伤于风,春必温病;夏伤于暑,夏生积泄;秋伤于湿,秋必咳疟。”这就指出四时不同,各有其多发病及其病潜,且有节气规律,可及早预防。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节气前后三天,共七天都是节气灸的最佳时节。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滿(公历5月20~22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6月5~7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夏至(公历6月21~22日)
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阳气旺盛,盛极则必反,故有“夏至一阴生”之说。此时阴气已开始生长,人体在这个节气极其脆弱,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病。夏至节气的养生应注意保护阳气。
艾灸督脉诸穴,尤以大椎、至阳、心俞、命门为要,关元、神阙,巨阙。
小暑(公历7月6~8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7月22~24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8月7~8日)
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8月22~24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9月7~9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9月22~24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治白癜风呼和浩特哪家医院好白癜风可以治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