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处理原则及其解读

白癜风遮盖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311/4588784.html

肝胆相照广阔医瞭

胆囊息肉样病变

处理原则及其解读

李广阔·教授

指南意见A

1.具备下列之一者,应该手术治疗:

(1)具有临床症状;

(2)年龄大于50岁;

(3)息肉长径大于1cm;

(4)临近的胆囊壁厚度大于3mm;

(5)伴发胆囊结石。

2.直径6~10mm的带蒂息肉和任何尺寸的宽基底病变。6月超声随诊1次,时间持续1年,如果大小无变化,改为每年复查1次。如果增大,但小于1cm,年度复查。复查过程中超过1cm,手术切除。

3.小于或等于5mm的息肉无需复查。

两组大宗病例证实。大于10mm的胆囊病变恶性可能性较大,应该推荐手术切除,这是无争议的。目前存在争议的是6~10mm病变。数位学者的研究证实,6~10m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其恶性的可能性接近于0。但一组手术证实的超声病例,有7%为恶性。小于5mm的病变常为良性或小的结石。另外,伴有硬化性胆管炎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无论直径,建议手术切除,其恶性的可能性为60%。

指南意见B

胆囊息肉分为:

1.假性肿瘤(假瘤):胆固醇息肉(最常见,占息肉样病变的60~70%)、局限型的胆囊腺肌病、炎性息肉。2.良性肿瘤:腺瘤最常见3.恶性肿瘤:腺癌最常见

胆固醇息肉无恶变可能,典型的为多发。超声呈现“球在墙壁征”。胆囊腺瘤的长径可达2cm甚至更大,从影像上很难与癌区分。

胆囊癌常见于女性和老年人。95%以上伴发胆石症。瓷胆囊与胆囊癌关系尤为密切,发生胆囊癌的几率为11~33%,因此,即使无临床症状,也应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其表现为两种形式:固有基层宽而连续性钙化,或者粘膜、粘膜下散在多发斑点状钙化。研究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MRI检查表现为持续性强化者(不快速廓清),恶性的可能性大。在欧美,胆囊转移瘤最常见的原发灶为恶性黑色素瘤(占60%以上),亚洲为胃癌。肾癌和肺癌也可以发生胆囊转移。

指南意见C

毫无疑问,超声是最适宜的影像学筛查和诊断手段。

文献支撑资料

PolypoidLesionsoftheGallbladder:DiseaseSpectrumwithPathologicCorrelation.

上下滑动查看文件,或点击阅读原文打开文件下载链接!

END

专家简介

李广阔

    

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院长助理兼科主任,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原华西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曾先后医院、医院、医院、成医院、医院医院。医院院长助理、兼普通外科主任。从医30年来,潜心钻研普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精准手术治疗,尤其在腹腔镜外科和内镜外科等微创外科手术领域造诣颇深。擅长:1)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肝癌肝叶切除术、结直肠癌根治术;2)胆道结石不开刀的“三镜联合”手术、保胆取石术;3)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外科手术治疗。累计手术病例近万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超过余例,ERCP术余例,保胆取石术余例,糖尿病胃转流术余例。担任国内多家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系多个学术组织委员、副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先后在各级各类医学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jbby/91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