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筛查与预防胆囊癌

北京最佳痤疮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1.胆囊癌的诊疗现状大家都知道胰腺癌是“癌中之王”,但是胆囊癌更是治疗效果、预后极差的肿瘤,是一种侵袭性很强,具有淋巴结转移早、可直接浸润肝组织、易发生腹腔种植和血行转移特点的恶性肿瘤。胆囊癌和肝内外胆管癌统称胆道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男女发病之比为1∶2.7,平均发病年龄为65.2岁。胆囊癌的死亡率极高,5年生存率5%,平均生存期为5~8个月。远期疗效也差于肝癌和胰腺癌,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胆囊癌早期常无特异性的症状,发现时多为晚期,而胆囊癌的治疗只有能进行外科切除者才可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因此,明确胆囊癌的发病风险因素,重视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完善必要预防筛查和相关检查,是胆囊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胆囊癌误诊、误治的关键措施。2.胆囊癌的临床表现胆囊癌起病隐匿,早期大多无症状。当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或息肉病史,近期出现反复的、难以缓解的腹部隐痛不适、右上腹触及包块和进行性黄疸时,常提示胆囊癌的可能,且病变往往已发展至进展期。当胆囊结石导致患者明显的腹痛、腹胀不适等症状发作时,患者主动就医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意愿较强,往往因而阻断了疾病发展至胆囊癌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长期无临床症状、所谓的“沉默型结石”人群,特别是体检报告显示为“单发结石”或“结石体积较小”者,患者往往未予重视,易被患者本身甚至就诊时被忽视,未得到及时治疗。况且,有学者认为,为了避免过度治疗,提出与结石和平共处的理念,可能使相当一部分胆囊结石病人没有及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而当这类患者出现难以缓解的疼痛症状时,胆囊已发生癌变成为大概率事件,病情多已发展至进展期甚至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亦有部分患者因“胆囊结石”就诊手术治疗时,术中或术后病理诊断发现胆囊已癌变。3.胆囊癌发病原因胆囊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石症、细菌感染、胆汁酸代谢紊乱、胆囊黏膜增生等均与胆囊癌发生高度相关。高脂饮食、吸烟、嗜酒也是诱发胆囊癌的危险因素。胆道结石合并慢性炎症是胆囊癌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胆囊癌诊断时伴有胆囊结石占31.6%,胆囊癌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10mm者,胆囊癌的发生率为1.0%;结石直径为20~22mm者,胆囊癌的发生率为2.4%;结石直径30mm者,胆囊癌的发生率为10%。胆囊息肉与胆囊癌高度相关,当胆囊息肉直径1cm时,恶变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国外有研究表明,胆囊的良性息肉与胆囊腺瘤和胆囊癌之间可能存在发病顺序的关系,通常不典型增生发展至癌需要3~10年。4.胆囊癌的高危对象4.1.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结石越大风险越高);4.2.胆囊息肉患者(直径超过1cm,特别是单发、宽蒂息肉);4.3.瓷化胆囊或胆囊萎缩者;4.4.胆胰管汇合异常或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4.5.胆囊腺肌症患者;4.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人群;4.7.炎症性肠病人群;4.8.肥胖合并糖尿病人群。5.胆囊癌的筛查建议5.1.针对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行血清CEA、CA和肝胆B超检查甚至CT或MRI检查;5.2.一般人群:建议每年行血清CEA、CA和肝胆B超检查,年龄超过50岁,尤其是女性必要时进行CT或MRI检查。6.胆囊癌的预防建议6.1.单发的胆囊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需要高度重视;6.2.胆囊腺瘤性6~9mm的息肉需要每6个月复查一次,持续5年,5年后根据年龄等相关因素可以每年检查1次。6.3.当发现胆囊息肉增大10~20mm时应予以切除;当息肉直径大于20mm时,应在分期完成后按胆囊癌处理。6.4.超过1cm的胆囊腺肌病患者,建议限期行胆囊切除术;6.5.有症状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萎缩、瓷化胆囊及小于1cm的胆囊腺肌症病患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6.6.对于上述高危因素,要严格按照筛查建议进行定期和针对性体检。6.7.年龄超过50岁,肥胖症和糖尿病并发胆囊结石的形成,会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要合理运动,维持正常体重,健康饮食,避免长期摄入过量的高脂肪饮食;6.8.尽早发现并治愈胆囊慢性炎症、胆结石?及胆囊息肉?等疾病,及时阻断胆囊“炎-癌转化”,彻底防范于未然。您的健康,我们的心愿!愿我们健康快乐每一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jbby/9269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