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刘靖正医生的剪影来自病家的求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

医院

刘靖正医生的剪影

来自病家的求医报告

(上)

作者水不舍

对一个医生的医德和医术评价,大致来自三个方面:医院的评价,二是同仁的评价,三是病家的评价。

医院的评价,往往都是干巴巴的专业性语言,门诊大厅墙上的专家介绍,病家看了半天,都仿佛如堕雾中。来自同仁的切实评价,真的很难找到,同行是冤家,谁也不愿恭维别人,这也是实情。至于来自病家的评价,则容易流于空洞的表彰,类如什么“当代华佗,妙手回春”的套路话。

一个心急火燎的求医者,最重要的是要找对医生。但是搜寻医生的资讯,那些医院、同仁、病家的评价,往往对你没啥帮助。

道理很简单。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对一个医生的医术之高下,抑或医德之优劣的评价,若非亲身经历,若非慢慢体会,根本无法娓娓道来。

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凡是来自病家的翔实求医报告,都会洛阳纸贵,一纸风行,被人争相阅读。

去年,我看到过北京一位癌症患者的丈夫,以日记形式写的一年多来的求医报告,那真是几回心惊肉跳,几回柳暗花明,一路走来,步步惊心,让人拍案,感叹万分。同病相怜的阅读者,数以百万计。

这篇文章的核心亮点,就是这个做丈夫的,面对妻子的生命绝境,如何从帝都千军万马的医生群中,层层筛选,逐个沟通,终于找到了那个“有办法治好这个恶疾的大夫”。这说明:看病易,寻医难,要想找到一个医术高明的好医生,真是难上加难!

所以人们把病家的求医报告,称之为“第三只眼”看医生。

因为来自病家的求医报告,没有四平八稳的官方语言,呈现的是完整的求医、沟通、互相配合的曲折过程。种种细节,节节推演,反映出医患双方绝对求真务实的逻辑认知。这种报告已经跳出了泛泛表扬医生的浮浅层面,可以给更多的患者以思考的启迪。

本次报告的主人公是医院的刘靖正医生和刘凤林医生,前者是内镜中心的医生、后者是普外科的医生。我与他们的结识,就是从求医开始的。

(一)根据“诊疗量指标”找医生

年4月,医院内镜诊疗门诊已经完全恢复疫情前的情景,排队候诊的人多极了。尽管候诊座上写着“疫情期间,隔位而坐”的警示,但每个座位都坐满了人,站立者也是摩肩接踵的。这个逼仄空间的求医者,十有八九不是要做胃镜就是要做肠镜,或者是来复查手术后的效果。

我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屏幕上跳出我的名字。记得上一次做肠胃镜的检查,已有五六年时间了。好几个医生朋友警告说:像我这个年龄,应该每年做一次,以策安全。可我总觉得,内窥镜检查毕竟略微有点创伤性,没有病痛症状的话,最好不做。当然,这是医学知识匮乏的表现。

近年来的社交圈中不断传来警讯,不少熟人朋友一经内镜检查,就发觉了需要紧急手术的恶疾,严重的还把肛门移位了。这引起了我的警觉:赶快去做一次肠胃镜的检查。

那天我注意到,候诊中的好多人是从外省赶来上海的。因为疫情影响,有些人甚至在上海苦苦等了一二个月,邻座的一位老汉就是如此。他来自湖南,是一个大学教师,大便突然变形,让他颇为紧张。因儿子在上海工作,便赶来上海求医。

他向我打听:医院哪位医生的内镜做得好?

医生的医术好不好,哪有什么排名?我只能实话实说地告诉他:就个人而言,我相信这个医生!我在老汉的手掌心中,写下“刘靖正”三个字。

老汉毕竟是老派知识分子,很认真地再问:为什么?

我告诉他:我看到一个数据,刘靖正医生在年内,完成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共计例。这个诊疗量数据在全国的排名,我不知道。医院内镜中心,我估计是绝对靠前了。

老汉听了,连连点头说:医生这活儿,也是熟能生巧的,有道理!

(二)事先研究医生简历大有用处

多年的媒体工作,使我养成一个职业习惯:采访一个陌生人,事先总要了解一下他的简历。后来习惯成自然,凡是寻医看病,首先也要看看医生的简历。

原因有两个:一是医生的工作,属于终端服务性质。日常小病无所谓,配点药吃吃就行。如果查出比较棘手的疾病,能不能降服病魔,治愈疾病,就全指望医生的手段了。二是寻找医生的目的,就是托付一种至高信任。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讲到底,患者总是祈求鼎助的弱者,事关生命,岂能大意!

看一个医生的简历,最重要是看两点:

一是看他毕业学校和执业年资。

刘靖正,医学博士,今年36岁,正当年富力强。他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专业是普通外科内镜微创治疗方向。在医院从住院医生做起,工作了8年,内镜诊疗经验非常丰富。

二是看他的专业能力是否与自己的病症对路。

刘靖正医生擅长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包括消化道息肉及早期癌症的内镜下诊断与ESD治疗、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等新内镜技术,还擅长ERCP治疗各种胆胰系统疾病,超声内镜诊断与治疗各种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对内镜下扩张及支架治疗各种难治性消化道良恶性狭窄梗阻有一定造诣。

作为门外汉,我当然看不懂这些医学名词。但我找到了一个能看懂的关键词:新内镜技术。下意识中,我觉得这很重要。

我知道,内镜技术发明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期间,国际医学界一直没有中断过材料更新、影像换代、手术技能的升级。任何医学干预手段,都要立足于国际上最新的医学科研成果。只有掌握最新技术,才是真正的优秀医生。

有时候,年资、头衔和实际的水平能力,不是绝对等值的。

(三)刘靖正医生的门诊印象

排队将近3个小时后,轮到我了。走进诊室,只见刘靖正医生还在耐心说服一个老年病人接受无痛肠镜检查,可这位病人不知为什么,一再拒绝麻醉。刘靖正反复解释,总算打消了病人的顾虑。

看得出,刘靖正属于那种极有耐心、也善于沟通的医生,他一直在喋喋不休地对病人说着做内镜的注意事项。碰上年龄大的,他还拿出一张纸,用笔写清楚,生怕老年人忘记。

我们常常见到的医生,不仅面如冷霜,而且“惜言如金”,哪怕你弱弱地询问半天,他是一个字不说的。即使回答你,也是极其简单的几个字,然后就再也不理会你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医生的专业素质培训:医生必须看着患者的眼睛,倾听或者讲话;医生不能拒绝回答患者的问题;医生有责任向患者解释清楚治疗和服药的细节;来自患者的好评,就是对医生的最大褒奖。

有人说,中国的患者太多了,医生做不到这些。也许是吧,也只能这样理解了。

看病这天,比较闷热。我观察到一个细节:刘靖正医生光脚穿着一双运动鞋,突然伸出俩脚丫,在桌子底下互相摩擦了一阵。

我能感觉到,他看了一下午的门诊,说了一下午的话,似乎有些疲惫。后面还有排队的病人,他偷偷地摩擦脚丫的动作,或许是在提醒自己要坚持。

我简述了自己的病状:饭后有些胀闷,大便次数增加。刘靖正医生笑了,这些都不打紧,关键是你上次做肠胃内镜的时间。然后他说:你别犹豫,早该查查了。接着便预约时间,交代清楚吃泻药的事项。最后叮嘱我再去挂号,做一个麻醉评估,就行了。

(四)与刘靖正医生聊内窥镜技术

我把内镜技术称之为医学检查手段序列中的“特种兵”,相比其他的医学检查手段,它是“深入人体”的侦察兵。

刘靖正医生笑着说:你是外行人,可以这样形容。不过,内镜技术确实是站立在高科技的“肩膀”上发明出来的。

年,被人称为“光纤之父”的华裔科学家高琨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中国媒体做了广泛报道,但是都没讲明白,高琨教授的发明,到底是如何造福人类的。

简单来说,高琨教授在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高纯度的玻璃能够用于传递信息,这种通信叫做“光通信”。在他的推动下,美国的康宁公司根据他的理论,制造出了一种可以传递信息的柔软玻璃丝——光导纤维。

紧接着,美国两位做胃肠手术的外科医生,新谷弘实(HiromiShinya)和威廉·沃夫(WilliamWolff)突发奇想:这种极其柔软的光导纤维,能不能进入人体弯弯曲曲的肠道呢?

很快,这两位医生的天才发明,就被一流的工程师变成了现实:光学设备制造商奥林巴斯公司根据这两位医生的创新发明,制造出了可以进入人体肠道的内窥镜。仅仅过了3个月,新谷弘实和威廉·沃夫这两位美国医生,就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结肠镜检查,并用钢丝套圈切除了检查中发现的肠道息肉。

奥林巴斯公司经过不断技术升级,年电子结肠镜诞生。医生可以通过电子显示屏,仔细观看人体肠道的情况。一发现肠道里有息肉,马上就可以高频电切。

刘靖正医生对我说:任何一项医学新技术,从发明到社会普遍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人们才会克服恐惧。他讲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病例。

年,美国里根总统在例行体检中,发现大便潜血的症状,医生建议做电子结肠镜检查。当时,结肠镜发明才两年,大家都不清楚这玩儿有什么用。迷信占星术的总统夫人,更是一个劲地摇头,说什么也不让医生“内窥”总统的肠道。医生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总算说服了总统夫人。检查发现:总统的结肠末端有一个肿瘤。里根听了汇报,大惊失色,第二天就进行权力移交,进入德州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外科手术室,让医生切除了肿瘤和一段结肠。一周后的病理报告显示,由于发现得早,癌细胞组织被完全切除,癌症完全治愈,也不需要化疗。

里根总统彻底治愈肠癌的故事传开后,一下子就让美国人普遍接受了这项新技术,结直肠镜检查和结直肠镜手术,迅速在美国普及,后来被列入50岁以上的例行体检项目。

医学研究表明:在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30~50%的人会有肠道息肉,其中约三分之二是腺瘤。腺瘤在5年~10年期间,癌变的风险约为2.5~8%。若20年不检查,也不切割的话,癌变的风险就上升为24%。也就是说,随着年龄增长,肠道息肉的癌变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刘靖正医生说:中国的成年人做结直肠和胃部的内镜检查比例,总体来说还是偏低的,结果就是胃肠道癌症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许多癌细胞转移或者肛门移位的患者,如果早几年做内镜检查,及时手术,及时治疗,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五)平地惊闻一声“雷”

做内镜检查的那天,我一大早7点钟就去了医院。诊室门前的拥挤,就像农村赶庙会一般,挤都挤不进去。

我躺在床上等刘靖正医生,他还在另一张床位上工作。一会儿,他走过来,朝我点点头,我估计马上就要进入麻醉状态了,连忙说:用最好的器械,自费没问题。他用手指示意:别说话……霎那间,我失去了意识。

从麻醉中苏醒过来,只见家人来了好几个。还没等我意识到什么,手机中就传来好友的短信:胃里发现一个大肿瘤!原来他已获知,刘靖正医生在做内窥镜检查时发现,我的“胃窦近胃角处见直径3cm隆起灶”,初步诊断有可能是“胃粘膜下肿瘤”。

猛然间,我的头脑中出现思维停顿,一片空白。想抽支烟,医院里哪能抽?直觉告诉我,要等刘靖正医生工作结束,走出诊疗室后,再详细问问!

正午时分,看到刘靖正出来,我就像看到“救星”一般,赶紧请他讲一下内镜印象。他平静地告诉我:肠镜检查没大问题,发现几处息肉,已经切割。胃镜检查出的问题,就是这块“隆起灶”。

我紧忙问道:是什么东西呢?

刘靖正医生判断,这个“隆起灶”有三个可能:一是良性的平滑肌瘤,二是属于恶性的间质瘤,三是腔外器官的挤压。

他拉我坐在长凳上,告诉我:你别急!现在必须要做加强型CT和核磁共振的检查,我已经给你开好单子,赶快去付钱预约,时间还是要抓紧的,拖不得!另外,肠道息肉和胃粘膜的切片已经送检,问题虽不大,但也要等待病理报告的结论。

我最关心的,当然是“良性还是恶性”的问题。刘靖正给我解释道:平滑肌瘤一般不会超过2.5cm,你的这个“隆起灶”比较大,不能排除间质瘤的可能。当然,腔外器官挤压过来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我问:什么器官最有可能挤压过来?

刘靖正回答:这个部位的挤压,极有可能是胆囊。

我再问:一般来说,医生应该如何处理?

刘靖正再答:如果确认是平滑肌瘤,体积不大的话,可以通过内镜手术解决。他用手示意:从食道进去,把肌瘤切除,创面很小。他说:体积大的平滑肌瘤,或者是间质瘤的话,那就要请普外科的医生做手术了。

我为什么对刘靖正医生的医术评价甚高?因为他提供的专业建议,简洁明了,十分到位,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让人摸不着北的模模糊糊。

医生的话,往往就是治疗行动的指南。病家最怕的,就是医生说的模棱两可。

(六)刘靖正的内窥眼光“真厉害”

古人说:预则立。凡事总要作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我听明白了刘靖正医生的话,虽然有心理压力,但是思路也渐渐清晰。

首先,诊断过程要走下去,不能急中生乱,一定要耐住性子,把各种医学检查项目都做完,最后才去手术。所有的检查报告要支付加急费,这样第二天就能知道结果,时间上要抓紧。其二,赶紧联系美国医界的朋友,把美国NCCN治疗间质瘤的“治疗指南”翻译成中文,给我发来看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赶紧联系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在第一时间衔接手术治疗。

作为病人,我能做的事情,也只能如此了。

往后的一段时间,医院,不断排队做检查。CT报告说:“间质瘤待排,建议做MRI”。核磁共振(MRI)报告说:“胃壁及胃腔外未见明确肿块”。为谨慎起见,腹部B超和血液肿瘤标记物化验,医生没有要求,我也一并做了。

刘靖正具有一个好医生的品质,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当他第一时间看到MRI报告后,就赶紧告诉我:“警报”应该已经解除,这个“隆起灶”的大概率,就是我判断的第三种可能,是腔外器官的挤压所致。

他说:接下来就是摘除胆囊的手术了。你放心,我会给开刀医生详细介绍你的病灶。他的话语中,“传导”出了的一种轻松感。

阿弥陀佛,以手加额!我小跑步下楼,迅速预约医院的普外科门诊。

顺便说一句,我购买了在医院所做的所有医学检查的影像资料,入院手术前,医院的权威医生,做了一次“两次意见”诊断。他们都认真看了摄片,给出的结论是:无法确定“隆起灶”是什么性质。叫我随访,看看情况再说。

我不得不说:刘靖正医生,你在内窥镜中的那一瞥眼光,真是厉害,我要为你大大点赞!

文中的英语缩写解释:

EDS(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POEM(PeroralEndoscopicMyotomy)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STER(SubmucosalTunnelEndoscopicResection)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

ERCP(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本文下篇是“刘凤林医生的剪影”,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jbby/9372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