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小孩三焦犯病,怎么治疗

白癜风患者生命的灯塔 http://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92217.html

?

无我疗法回向内心

皈依自然

三焦,是中医“五脏六腑”其中一“腑”。

三焦到底是什么

在非精细解剖(且无内视、内观)的情况下,其他脏腑都是显而易见的,唯独三焦不知所踪,它到底是什么?

一、三焦是否“有名而无形”

三焦有名无形之说,始于《难经》,《难经·三十八难》曰“所谓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后世诸多医家追随此说。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字形和中医的至高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去寻找答案。

1.三焦之“焦”,古作“膲”,《集韵》云:“膲者,人之三焦,通作焦。”汉字属于象形文字,“膲”与“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一样,都有月肉旁,且其系六腑之一,“腑”字本身也有月肉旁,这代表了一种身体实质性的存在。所以,从字形角度分析,三焦应属有名有形之物。

2.《素问·五藏别论》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很显然,作为“传化之府”和“决渎之官”,三焦不可能有名无形。

3.《灵枢·本脏》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灵枢·论勇》云“勇士者,目深以固,长横直扬,三焦理横......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厚、薄、横、纵——当然是用来形容和描述有形之物,三焦实为有名有形之腑,不言自明。

4.《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布膻中,散落心包,下隔,循属三焦。”又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既然存在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循属或历络三焦,三焦必然为有形之物,不然三焦经如何凭空产生?心包经又历络在什么地方?

综上所述,三焦与其他五腑,同为有名有形之腑,并非“有名而无形”,只不过其形不易察。

二、三焦的实质

《内经》中并未明确指出三焦的具体形质,但后世诸多具有求真精神的医家,均在《内经》这个宝库里找寻、分析进而界定三焦的具体形质,其中晚清中西医汇通的大医唐容川先生,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对三焦形质的界定,已然深入到了三焦之源头。下面我们就试着来一步步地揭开三焦“神秘”的面纱。

1.腑,传化物而不藏,可以用容器来形容。在胸腔和腹腔内部,除了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这五腑外,为何遍寻三焦而不得,显然是方向上出现了偏差。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经》谓三焦为“外腑”,当我们跳出胸、腹腔再来观察时,就会赫然发现,胸腔和腹腔就是一个比五腑更大的容器,把其他脏腑全部包罗其中。

2.三焦就是胸腔和腹腔吗?显然如此界定还比较粗放。只要有点解剖基础知识的都知道,胸腔壁和腹腔壁的肌肉内层表面,均覆盖着一层膜,处于其中的各脏腑,表面也都有一层膜包裹,而胸腔壁、腹腔壁肌肉内层表面包裹的膜(以下称“壁膜”)与各脏腑表面包裹的膜(以下称“脏腑外膜”)之间,存在腔隙,且其中布满热气。如果借用西医名词的话,这个腔隙就是胸膜腔和腹膜腔。

3.这个腔隙就是三焦的全部吗?还不尽然。构成这个腔隙的壁膜和脏腑外膜来源于哪里?除了壁膜和脏腑外膜,这个腔隙中还存在其他“膜”吗?——我们来看唐容川先生揭晓的答案:“焦古作膲,即人身之膜膈。三焦之根出于肾中,两肾之间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名曰命门,是为焦原,从此系发生板油,连胸前之膈(横膈),以上循胸中,入心包络(心包),连肺系上咽,其外出为手背胸前之腠理,是为上焦;从板油连及鸡冠油(肠系膜),着于小肠,其外出为腰腹之腠理,是为中焦;从板油连及网油(大网膜),后连大肠,前连膀胱,中为胞室(女为子宫,男为精宫),其外出为臀、胫、少腹之腠理,是为下焦。人身各脏腑,远近不一,实皆以膜相连。网油(膜)即三焦也,上胸下腹,均从网油(膜)连及,以为脏腑之道路,故曰胸腹者,脏腑之宫城也。”

行文至此,我们已然可以回答:三焦,就是人体胸腔壁、腹腔壁肌肉内层表面包裹的膜与各脏腑表面包裹的膜之间的腔隙(胸膜腔+腹膜腔),以及这个腔隙中存在的各种膜(借用西医名词,即包括但不限于胸膜、壁腹膜、脏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等)。

三、为何称“三焦”

1.先来说说“三”

三焦这个腔隙,从胸腔顶部到腹腔底部,纵向距离实在太长,所以按上中下位置对其进行了划分,横膈以上为上焦,横膈以下肚脐以上为中焦,肚脐以下为下焦。一般而言,上焦对应的是心、肺,中焦对应的是肝、胆、脾、胃,下焦对应的是肾、膀胱、大肠、小肠、子宫、精宫等。三焦如此划分后,因人们经常将各位置的脏腑与上、中、下三焦连在一起讨论,渐渐地大都只知道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肾膀胱了,以为三焦只是为了对这些脏腑进行位置划分而产生的概念,所以这里需要正本清源。

“三”这个数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具有非凡的意义,明代大医张景岳先生在其《类经附翼·求正录》中解释三焦时说“所谓三者,象三才也,际上极下之谓也。”由此,不禁联想到《周易》中的“天、地、人”三才,而通过对三焦从上至下的位置划分,上焦连接着心、肺,肺如天空,心如太阳;中焦连接着脾、胃,脾胃属土象大地;下焦连接着肾、子宫、精宫,是化生精气孕育人之生命的至要之地。由此看来,三焦这个腔隙连通着人体躯干的“天地人三才”,直接关系到人体生理层面的和谐与否。

2、再来看看“焦”(前面已说过“膲”,这里纯粹谈右边的这个“焦”)

隹,《说文》曰“鸟之短尾之总名也”,而朱雀,应南方,火象,心之象;灬,搜狗输入“huo”就能找到这个四点底,它是“火”字的变形。《类经附翼·求正录》中说“所谓焦者,象火类也,色赤属阳之谓也。”

三焦源自两肾之间的命门,命门乃相火祖庭,处于下焦,命门相火布于三焦;而三焦和心包在脏腑关系上相表里,心包为心之臣使,附属于心,处于上焦,心包也司相火(这两个相火肯定有区别,待以后深入学习领会)。所以,焦字上面的“隹”可以让人联想到心包的相火,下面的“灬”可以让人联想到命门的相火;且在后天八卦的方位上,南方(上方)?,为心之卦象,心之君火以明,心包之相火以位,北方(下方)?,为肾之卦象,命门处两肾之间,命门相火为水中之阳、水中之火,而三焦这个大腔隙之中,热气布护,热气从何而来,从水火相合中来。

由此可见,一个“焦”字即已揭示出三焦与源头肾之命门以及相表里之脏心包的密切关系,让人不得不感慨汉字之伟大,真所谓“字里藏医”是也。(注同上。)

四、从手少阳三焦经说到少阳三焦

《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经络联系着五脏六腑,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传递信息,也因其阴阳属性,成为天人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五脏六腑的阴阳和天地间的阴阳通过经络产生共振。如上,三焦经巡行路线与胆经相交相连接,而三焦经与胆经均为少阳经,即与天地间的少阳之气有关。因此,我们可以从“少阳”的角度进一步理解三焦。

唐容川先生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对“少阳”有如下描述:“少阳者,天地生阳之气,从阴出阳,发生万物。少阳于一岁为春,属正二三月,于一日为寅卯辰时,皆阳气初出,发生之际也。盖天之阳气,当冬令亥子丑月,潜于地下黄泉之水中,至建寅月阳气从水中透出于地,草木秉此阳气而萌芽发生,至卯月则阳气正畅,草木条达,至三月则阳气已旺,草木敷荣,于是由木令而交火令矣。观其出于冬而交于夏,为水生木、木生火之象,故少阳之初,水木之阳也;少阳之终,木火之阳也。盖水生木,为少阳之根柢,木生火,为少阳之极功。”中医学为天人合一之学,三焦属少阳,自然拥有少阳之特性,从阴出阳,为由阴转阳的中间阶段,兼有水火之性,与木密切相关。

三焦的近属关系

如上所述,三焦这个大腔隙,和所有其他脏腑均有关联,但与人一样,关系总有亲疏远近之别,因此,我们就选择几个三焦的“近属”,聊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再多维度地认识一下三焦。

一、三焦与肾

1.肾五行属水,卦象为何。两肾之间为命门,系人体原气生发之处,为坎中之阳;命门同时也为焦原,是三焦膜油发源之所,命门相火布于三焦。因此肾与三焦相通,两者之间存在胚胎发育上的源头关系。

2.肾藏精,主生育。而三焦的募穴“石门”,在脐下二寸,可说与子宫处于同一区域,《针灸大成》曰此穴妇人禁针禁灸,犯之绝子,由此可见三焦与肾在生育方面的紧密关联。当然,现代社会如果找“靠谱”的中医针刺此穴则可以起到避孕的作用。

3.两肾之间命门所发人体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在十二经脉巡行的四肢部位留止的地方就是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神门),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京骨、丘墟、冲阳、阳池、腕骨、合谷),合为十二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且有双向调节作用。《难经·六十六难》云:“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因此,十二原穴,不但可以让我们见识到三焦的功能,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三焦和肾的关联关系。

4.《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肾开窍于耳,从三焦经巡行耳部路线,也可看出其与肾的关联性。

5.肾为水藏,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府,肾为三焦、膀胱之主。此一关系,因涉及膀胱,我们在三焦与膀胱的关系中讨论。

二、三焦与膀胱

1.《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都,是古代官署中的下层机关,在地方上掌管修整堤坝水库)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是古代国家的下层官吏,专门负责修治河道,疏通於阻,以使水流通畅。)由经文即可见三焦和膀胱互相协作以行水储水出水之关系。

2.从尿液的来源和排泄看三焦与膀胱:饮水入胃,胃之四面皆有微丝血管,吸出其中一部分水液,散入三焦,通过三焦相火气化,弥漫于胸腔腹腔,上焦成气的状态,如雾一般,中焦成半气半水的状态,到了下焦,水气凝结成水滴,汇成小溪流,沿着下焦的大网膜滴漏入膀胱(膀胱的上口即在网膜之中),从而产生膀胱中尿液(初步)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尿液(初步)系肾中的最终残液,通过输尿管流进膀胱,初步尿液经两次气化再利用后,膀胱将余留残液即最终尿液排出体外。由此可见,三焦虽为水道,但其不能直接将下焦废水排出体外,需要通过膀胱的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委阳穴是膀胱经的穴位,就在腘窝处委中穴的旁边,而它正是三焦的下合穴,此穴即可治疗经文中所述三焦水液之病。

3.从体表水气的输布看三焦与膀胱:人体除了脏腑需要水滋润濡养外,胸腔、腹腔、肌肉、腠理和体表也都需要。如前所述,所饮之水入胃后,一部分通过三焦相火气化,弥漫于胸腔腹腔,同时水气透过胸腔腹腔壁膜,层层透达到肌肉、腠理和体表,濡养肌表。而膀胱将源于肾形成的二次残液,通过小肠之火的蒸腾,产生二次气化,水气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亦输布到体表。因此,体表水气的输布,三焦和膀胱均功不可没。

4.从卦象来看肾、膀胱和三焦:肾主水,卦象为?;膀胱与肾相表里,行储水、气化(通过小肠热能)、排水之责;三焦原自肾中命门,布命门相火,输命门原气并行水道之功。膀胱和三焦均无对应卦象,而经过以上梳理,应该可以做出如下推断——三焦为?中之阳爻,膀胱为?之阴爻,故而唐容川先生说“三焦与膀胱一阴一阳,皆属肾之府也。”

三、三焦与心包

1.心包和三焦为脏腑表里关系。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膜,如前所述,人身之膜,皆由命门(焦原)发出,心藏神,其作为君主之官最需要保护,因此包裹心脏的这层膜最为紧致结实,从而形成心包。由此可见,相为表里的心包和三焦,有胚胎发育上的直接相关性。

2.《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又云:“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从心包经与三焦、三焦经与心包以及两经之间的起始衔接关系,均可看出三焦和心包的紧密联系。

四、三焦与胆

1.从胆汁的产生过程来看,膀胱将肾输入的残液经小肠热能初次气化后,通过三焦膜网输送到肝,肝利用此水液进行解毒后产生胆汁储存在胆囊里,人一吃油腻的东西,胆汁即输入胃中,帮助消化油脂脂肪。由此可见,三焦之膜连肝而及于胆。

2.从经络循行来看,《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又云:“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均行于耳,且三焦经络耳而交于胆经,肾又开窍于耳,联系前面的“水生木,为少阳之根柢,木生火,为少阳之极功”,来看,这里面存在明显的关联性。

3.唐容川先生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解释“少阳之上,火气治之”时说:“命门坎中一阳,行于三焦,只是阳气不名为火,惟上通于胆,得肝木之生化则成火矣。所谓空中有火,丽木则明,盖必丽于木而后称为火,故三焦中之阳气,乃火之根,惟上合于胆,乃为丽木则明之火,是胆为火之焰,三焦为火之根,而肝木则是生火之物,故论火以胆与三焦为主。胆中所藏之火,出入皆以三焦为路道,而托根又在肾系,故胆与三焦同司火化。”以此段来理解胆和三焦的关系,应能更为深入。

五、三焦与腠理

腠理即为皮下脂肪层,处于皮肤和肉之间。三焦腔隙中的网膜在生长发育时同时生长一定的脂肪,腠理这个皮下脂肪层与三焦存在同时胚胎发育的连带关系。三焦居于其他脏腑之外、肌肉之内,为半表半里之位置,腠理处于肉之外皮肤之内,也是类似半表半里的位置。卫气主要行于腠理,所谓“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是保护人体躯壳不受外界邪气侵犯之气,慓疾滑利。因此,卫气、腠理、三焦皆紧密相关,有所谓少阳三焦内主膈膜,外主腠理,内外出入之气,均从腠理往来,邪在腠理,即为邪犯少阳。

三焦的功能

在对三焦实质以及三焦的近亲属关系进行了上述分析之后,我们已经可以直接概括三焦的主要功能:

(一)化气:三焦行命门相火,温熏整个胸腔腹腔和所有脏腑;三焦布原气,将根于命门之原气输布于全身脏腑,并送达到经络,为人体原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经络的道路;三焦还融合先天之气、后天水谷精微之气以及呼吸之宗气,形成自己的三焦之气,充满整个腔隙,在人体中产生微妙的作用。

(二)行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可调水道,行津液,具有通行水液的作用。三焦化气和行水的功能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正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的元气蒸化水液,使水气如雾一样弥漫,温熏胸腹腔和所有脏腑,然后再透达肌表;中焦那里有脾胃,腐熟水谷,里面熏蒸热化,中焦的这个区域也同时熏蒸,帮助脾胃运化,如同酿酒一样,即如沤;水气吸收代谢之后,到了下焦,逐渐凝聚而液态化,之后渗漏到膀胱中,如同小水沟,即如渎。

(三)通阴达阳:三焦居于其他脏腑之外、肌肉之内,当内外之界、半表半里之位置,起少阳枢机之作用。唐荣川先生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明确指出:“伤寒六经,皆有少阳证,而仲景不列入少阳,使各从其类也。但读者如不知少阳三焦,则六经之证皆不能通矣。”

上焦的感冒很容易治

同样是感冒,在中医来看,上焦感冒(包括头部症状:只有单纯的鼻涕,咳嗽,咽喉,发烧等),是指下焦、中焦都很好,只是一个表面的感冒,这种感冒你治或者不治,找谁治都会好,只要没治错方向。

常见症状:鼻炎、皮肤过敏、感冒、上焦咳嗽等。

邪气所入层次:邪在表,皮肤、表部腠理、肺卫……

气机、病机:人体中下焦有能量,上焦略闭塞,邪气有外出之势。

调理思路和方法:开四方,排邪为主:姜糖茶、泡手脚、运动……

这种情况下你找任何医生治,首先自己最好清楚中下焦有没有能量。如果是中焦、下焦没有能量,你要在平时的生活、饮食、作息中去增加它,不要让它受到伤害。如果你有条件学一点中医知识也会有帮助,至少可以了解方子会不会伤害到中焦,是不是太凉,或者太热。因为有时候医生也会忽略能量这个问题,光去治病了。

中焦的感冒要调理脾胃

第二种感冒是中焦感冒(在感冒的过程中有肠胃的问题,包括便秘,腹泻,腹痛,胃口不好,呕吐等),其实不是感冒引起的,而是小孩子本来的消化系统就不好,中焦有问题,不只是感冒,只要是中焦不好引起的所有的病,都叫中焦病。

中焦的问题很容易判断,看他的肌肉是不是结实。

肌肉松的小朋友中焦一般都比较虚,需要补中焦,温补还是清补,需要再分析他平时的寒热情况。肌肉过于结实,看起来有点臃肿,或者过胖的小朋友,中焦一般有淤滞,这样的中焦需要开,是温开还是凉开,也需要再分析其他的情况。

只要是中焦有问题的小朋友都需要多一些运动,不只是肌肉松的小朋友。肌肉过于结实的小朋友,如果是身体有一些积滞,更是需要大量的运动。下了课,不要马上给他吃东西,最好让他去好好玩一两个小时,然后再继续学习。

中焦比较虚的小孩子,除了肌肉是松的,脸色也常常是苍白的,手脚是冷的,平常呢会有大便的问题,有的是拉肚子,有的是便秘,还会有容易生气、不合群的现象。这些都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

有的孩子中焦有积滞

比如经常出现大便的问题,皮肤方面的问题(湿疹,荨麻疹,长期痱子),如果不注意饮食,又不好好锻炼打开渠道,时间长了,堆积再堆积,就会影响上焦,容易出现鼻炎、咽喉炎、皮肤病;如果他下焦也不足,就容易出现过敏、哮喘和反复发作的气管炎。

小孩子如果感冒了,但是他中焦、下焦都很好,这种感冒特别好治,只要把它轻轻往上开一下,排出去就行了。开的方法很多,拉筋拍打、泡脚、跑步、按摩都可以;吃药呢,偏热的稍微吃点感冒清热冲剂,偏凉的吃一点姜糖茶、紫苏红糖茶、藿香都可以,这些大方向都是对的。

所以很简单,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jbby/93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