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病因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可能存在以下发病机制:①神经源性学说: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尤其是膀胱传人神经的异常都可以导致OAB症状,②肌源性学说:逼尿肌平滑肌细胞的自发性收缩和肌细胞间冲动传递增强均可以诱发逼尿肌不自主收缩,产生OAB症状。
另外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到OAB症状的发生,如炎症、膀胱出口梗阻、高龄、精神疾患(抑郁、焦虑等)等。
第二篇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首选治疗
1.行为治疗:建议可同其他形式治疗联合应用。
(1)生活方式指导:通过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减肥、控制液体摄入量、减少咖啡因或酒精摄入等,可以改善患者症状。
(2)膀胱训练
1)方法一:延迟排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ml.
I.治疗原理:重新学习和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降低膀胱的敏感性。
禁忌证:低顺应性膀胱,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大于40cmH20.
2)方法二:定时排尿
I.目的: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II.适应证:尿失禁严重,且难以控制者。禁忌证:伴有严重尿频。
(3)盆底肌训练
(4)生物反馈治疗
(5)其他行为治疗:改善睡眠等。
第三篇
双J管注意事项输尿管镜碎石术后放置双J管的指征包括:
a.术中发现输尿管穿孔;
b.结石被大量炎性息肉包裹或合并输尿管炎性狭窄;
c.残留结石直径大于0.5厘米;
d.合并尿路感染。
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置入双J管时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
a.术中置入双J管应尽可能使远端卷曲位于患侧输尿管开口旁,避免越过膀胱中线到达对侧空间,两端盘曲应尽量完全,避免末端扎向组织黏膜;
b.在保证双J管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尽早拔管;
c.留置双J管期间应嘱患者尽量少活动,勤排尿,保证膀胱内低压,从而减少异物刺激引起的并发症;
d.如症状频繁,必要时膀胱镜检查并发症原因,调整双J管位置。
第四篇
输尿管镜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尿源性脓毒症:输尿管镜术中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症并不少见。
发生原因常为:
①、术前尿路或染未控制;
②、手术操作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或器械灭菌不严格;
③、术中液体灌注压力过高,导致肾孟急性扩张,肾实质反流、冲洗外渗等引起急性肾孟肾炎、尿渗性腹膜炎;
④、术中损伤输尿管黏膜其至穿孔,导致尿外渗;
⑤、术后引流不畅,尿路梗阻;
⑥、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术前需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术前积极治疗明显的尿路感染,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术中勿高压冲洗,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
如果怀疑为脓毒血症,必须在早期(即脓毒血症诱发低血压1小时内)进行复苏、支持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和严重尿路感染患者,早期(即脓毒血症诱发低血压1小时内)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能显著提高存活率。如果合并因素与治疗有关,应该马上控制和/或去除这些因素。
第五篇
输尿管结石合并急性肾衰处理原则是尽早解除梗阻、引流尿液、改善肾功能。输尿管逆行插管是最简单的方法,插管成功率为77.8%.逆行插管同经皮肾造瘘一样,只能暂时引流尿液,无法碎石取石。随着输尿管镜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输尿管镜碎石技术由于可以去除结石,目前已逐渐应用于输尿管结石梗阻导致急性肾衰的紧急治疗,碎石术后常规留置双J管,可起到内引流和内支架的双重作用。
从手术安全的角度考虑,以下的情况不适合首选输尿管镜碎石术:
A、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并发心功能衰竭,血BUN28.9mmol/L、Cr.8umol/L、血钾>6.5mmol/L.患者应先行血液透析1-2次,待全身情况改善后再手术。
B、结石伴严重感染,尤其免疫力低下者,应首选传统方法如膀胱镜逆行插管引流或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再处理结石。
第六篇
双侧上尿路结石的治疗原则①双侧输尿管结石,如果总肾功能正常或处于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血肌酐值<.0umol/L,先处理梗阻严重一侧的结石;如果总肾功能较差,处于氮质血症或尿毒症期,先治疗肾功能较好一侧的结石,条件允许,可同时行对侧经皮肾穿刺造瘘,或同时处理双侧结石。
②双侧输尿管结石的客观情况相似,先处理主观症状较重或技术上容易处理的一侧结石。
③一侧输尿管结石,另一侧肾结石,先处理输尿管结石,处理过程中建议参考总肾功能、分肾功能与患者一般情况。
④双侧肾结石,一般先治疗容易处理且安全的一侧,如果肾功能处于氮质血症或尿毒症期,梗阻严重,建议先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待肾功能与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后再处理结石。
⑤孤立肾上尿路结石或双侧上尿路结石致急性梗阻性无尿,只要患者情况许可,应及时外科处理,如不能耐受手术,应积极试行输尿管逆行插管或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再选择适当治疗方法。
⑥对于肾功能处于尿毒症期,并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患者,建议先行血液透析,尽快纠正其内环境的紊乱,并同时行输尿管逆行插管或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引流肾脏,待病情稳定后再处理结石。
第七篇
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1.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2.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
3.直径>3cm的胆囊结石。
4.充满型胆囊结石。
5.有症状的和有手术指征的胆囊隆起性病变。
6.急性胆囊炎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有手术指证者。
7.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0cm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8.胆囊多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9.胆囊息肉伴有临床症状。
10.胆囊单发息肉,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若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11.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12.胆囊息肉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迅速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
第八篇
泌尿外科睾丸肿痛的急诊处理流程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