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国印文化大讲堂”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上演了两场精彩大戏,主讲嘉宾骆芃芃女士、余正先生分别以《走向2世纪的中国篆刻艺术》与《谈篆刻》为题,先后作了长达50分钟的演讲,现场听众踊跃,气氛热烈,为本次大讲堂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当日活动由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副馆长张炜羽主持。
(一)
上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女士所作的《走向2世纪的中国篆刻艺术》讲座中,骆女士首先对篆刻艺术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即“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随后她对于中国古代玺印的起源、形制、功能、材质、风格与文人篆刻等作了概述,并重点介绍了当代篆刻艺术在主题性创作的拓展、印材多样化的利用、展览形式的变革、文化功能的提升等方面的新动向,尤其是在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8年北京奥运会发布“中国印”之后,篆刻艺术作品及篆刻元素在增进对外交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此外骆芃芃女士结合自己在欧洲等地办展、交流活动中的经验,介绍了关于如何寻找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交汇点,将中国篆刻艺术逐步推向世界的发展趋势。
最后,骆芃芃女士详细介绍了中国篆刻艺术院在近十余年的重大篆刻展览中,策划、设计者如何利用高科技、新概念,将篆刻艺术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陈设、器乐与礼仪之中,为当代篆刻艺术赋予了全新的展示空间与艺术感观。讲座中骆芃芃女士播放了许多经典案例的照片,令听众们大开眼界。(二)下午,西泠印社理事,著名书法篆刻家余正先生作了题为《谈篆刻》讲座。来自浙江、江苏、山东、山西、黑龙江等地的近二百位听众怀着期待与兴奋的心情,聆听了本场讲座,其中余正先生在杭州、临安等地的弟子多人到场,场面活跃、感人。余正先生已寿臻八十,他以数十年丰富的篆刻创作经验,为听众们讲述了关于篆刻“想什么”、“学什么”、“怎么学”等内容。首先余正先生将多年来文人篆刻发展史研究心得,浓缩在“印学研究分类”、“印学史”、“西泠前四家、后四家时期印坛状况”等几份简表中,并向大家分发、介绍。关于篆刻学什么,余正先生阐述了如何深入学习、把握秦汉传统印风与明清流派印风,分析了各个风格的利弊得失,以及其基本技法和辅助技法的筑基与渐进等内容。至于如何学习篆刻,余正先生提出了必须拜师学艺,取法乎上,以及学识修养决定高度,须不断融合传统诗文、书画艺术与古文字学等各方面知识的观点,并告诫大家切勿研之过深,失之穿凿,为广大年轻的篆刻作者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学习道路,最后余正先生以西泠印社前辈的楹联内容为例,希望篆刻作者不慕荣利、刻苦钻研,树立正确的文艺观与价值观。
余正先生的讲座深入浅出,演讲过程中听众们笑声、掌声接连不断,大家均被其精深渊博的知识、妙趣横生的插曲所折服。当听众得知余正先生为了本次讲座,不顾年迈,特意花费一周的时间来准备讲稿时,无不为之感动,并对老一辈艺术家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表示深深的敬意。讲座结束后余正先生将个人多年来撰写、编辑的书法篆刻类出版物十六种,捐赠给上海韩天衡美术馆收藏。党支部书记王新宇、班子成员韩因之代表美术馆接受赠书。嘉定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姚伟向余正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并表示感谢!“中国印文化大讲堂”自4月0日开启以来,在七位嘉宾与来自全国各地广大篆刻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主办方谨向各位表示由衷的感谢!
广而告之——
4月24日(周六),“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印苑雅集即将举行,期待各位的光临,谢谢!
附:为了方便未能出席此次讲座的观众朋友,我馆还将讲座课件同步至“上海韩天衡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