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博雅教育,成就人的发展记复旦大学附属

刘军连工作室 http://pf.39.net/bdfyy/zjft/210826/9364877.html

复旦附中诞生于年。70年的历史进程中,出了一批声名卓著的校长:远的如姜拱绅、张蔼珠、过传忠、曹天仁;近的如谢应平、郑方贤等,都是上海鼎鼎大名的校长。吴坚自年起担任校长,是复旦附中的第13任校长。

本文透过与吴坚的访谈,展现上海新生代校长的修为、视野和境界,他们对学校改革所持的态度,以及怎样把自己所看重的理念贯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本文作者

王厥轩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上海教育》杂志年4A刊

(略有删减)

吴坚的简历,真的简单:他年生,江苏太仓人。年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就来到了复旦,做过语文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十年之后又当过教导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年9月被复旦大学任命为复旦附中校长。迄今为止,他在一所学校已待了32年,学校的各个岗位他大多轮过了。大家都说他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复旦附中人。

32年的辛勤耕耘,他获得许多奖项: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年度获复旦大学的最高荣誉奖“钟扬式教学团队”,年又获“全国科教先进校长”。他科研上成果颇丰:一次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一次获上海市教育科研一等奖,年还荣获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吴坚给人的印象:中等个头,长方脸,五官端正,面带祥和。最显著的特征:五十多岁已显见满头白发细密点缀。与之深谈后,发现他沉稳、大气、善表达、有主见,且富有逻辑性。他是那种一旦确定目标定会执著追求的人,具备典型的教师职业特征,富有梦想又有精神目标,始终走在自己选定的路上。

博雅教育的时代解读“我希望,博雅教育在当代中国高中教育的有益发展过程中,能打上复旦附中的探索印记。”

复旦附中在上海东北角,到了学校,已经九点半。吴校长在五楼接待室等待,稍作寒暄,就直奔主题。

我问:“你年华东师大毕业,在30多年间,轮了许多岗位。最初当教师、班主任的那些年间,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有哪些事?”

他稍加思索,便娓娓道来:“在我脑间留下最深印象的,也许有这样几条——其一,初为人师,什么都不懂,我却拥有上海第一等的好师傅。我是学中文的,过传忠老师是我的带教师傅。我跟了他整整一年。他学识功底很深,决不亚于大学教授。他每天面对十七八岁富有上进心和激情的中学生,高声朗诵优美的文学作品,字正腔圆,如舞台中央的艺术家,若论表现力,也许比作家本人更加强烈。卢元老师的古文功底深厚。他只要一开口,会马上吸引住学生。他是浙江人,普通话语音是过不了关的。但他在黑板上一写拼音,一定绝对正确。你可以想见,他备课时是下了怎样工夫的。他教的古文,自己背诵如流,学生会深受感染,牢牢铭记。现在的中学生读古文时,教师会要求用白话文在书本上‘翻译’,把古文学成了外文,丧失了语感,在卢老师的课堂上是无论如何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其二,附中的学生真的可爱。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都聪慧好学、淳朴热情,喜欢与青年教师交流,古今中外,科技人文,上下五千年,无所不谈。他们身上有许多优点,最突出的是好辩论。那种争论时面红耳赤、认真执着的模样,声调持续上升的神情,令人感动。此时此刻,观点已不重要,而争论过程中的思想碰撞、金句迭出,才令人拍案叫绝。”

“其三,我做过一届理科班的班主任。说老实话,我不太认同‘天才论’,更认可勤奋努力的过程对成长的重要性,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真的有天赋。他们的兴趣广泛,并且兴趣经常转换,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真兴趣、真感情,他们钻研探究的劲头会持续很长时间。心智成熟度的不足与学科发展上的超常规,是这些学生身上共同的特点。一般而言,他们在理科上是强项,但令我惊奇的是,稍加引导下,他们对人文学科的学习热情也毫不逊色。有一位学生,在高中时竟已几乎把《史记》通读一遍;还有一位学生,他工作之后送我的礼物竟然是一套《资治通鉴》。这些学生,高中阶段的理想志趣已逐渐成熟,人生底色也打得足够丰富。反观当今的许多中学生,生命价值支撑点太单薄,一旦唯一一根‘保险带’脱节了,便会有人生崩溃的感觉。看来,在高中教育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经历,真的十分重要。”

“其四,作为教师肯定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学生也一定能给予老师许多,使老师的生命更丰富、更有意义了。我体会到:如老师给予学生真诚付出和指导,由此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肯定是难以计算的。教学相长,确实是至理名言。有这样优秀的学生,对我做教师、对我后续的办学,都有非常强烈的影响。要对得起学生,这是我发自心底的最真诚的一句话。有一位前辈校长说过:老师好不好,就看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倘若学生处处模仿你,模仿你写的字、模仿你的习惯姿势,甚至模仿你的生活态度和做人行事的风格,那么,做教师的幸福感,全蕴藏其中了。”

“做老师这么多年,我悟到了:你不能辜负每一届学生的三年时光。学生与你朝夕相处,他会时时刻刻在各种活动中展现自己,他们对未来人生会有许多期待与展望,他们会在你面前把内心世界完整吐露……所有一切,都表达了他们愿意把自己的这部分生命与你分享。在这样的学生面前,倘若你仅仅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职业,那你真是辜负了学生。”

“今天,我做了校长,始终以教师的视角思考教育问题,成就与发展学生,成为我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

“言归正传。你做了校长后,把博雅教育的理念作为一条主线贯彻于学校的方方面面。读了你的材料,我发现你对博雅教育有很深的研究。能谈谈吗?再有,博雅教育与复旦附中70年的历史,是否有一个承继关系?”他笑了,说:“好,真有必要讲讲。”

“对博雅教育,我做过一点研究。倘若追根寻源,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博雅教育最原始的概念,指的是‘自由人的教育,与特定职业无关的教育’。还有一种提法,它与通识教育接近。到了18世纪,英国的博雅教育强调‘雅’,即男要绅士,女应淑女。到了19世纪,又强调‘博’,几乎与通识教育成了同义词。到了20世纪,美国对博雅教育有了新认识,强调从‘贵族主义’到‘民主主义’的转型。之后,博雅教育逐步演变为针对所有公民的通识教育。这一过程表明,博雅教育概念的每一次转换,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都与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对象的变化,以及我们对教育问题认识的变化,紧密相关。”

“我们今天提的博雅教育,其实大量的是匡正工作。它是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即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自主发展,开放包容’,不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jbby/94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