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防治互联网资料

发病率

在我国健康成人中胆囊息肉发病率约为5%,国外文献胆囊息肉发病率高达10-20%。简单地说就是在街上拉十个人做B超,一到两个人会被诊断出患有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发病率非常高。

需要治疗的症状

虽然胆囊息肉发病率很高,但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并不多。

单一息肉直径在1CM以下的大可放心自在的生活和工作,记得半年复查B超就OK了。

一般来说,炎症性、胆固醇性、多发性的良性可能性大,只需要每半年复查一次B超即可。而对于单发、直径1cm、胆囊壁增厚4mm、息肉逐渐增大(6个月增大3mm)、B超影像有腺瘤特征及伴有胆结石、反复出现腹痛或者伴有糖尿病,以上这些情况都是需要积极去治疗的。

如果有比较明显的右上腹部疼痛(甚至波及右肩背,右腰部等)等典型的胆囊炎症状,经检查发现胆囊息肉,而症状又明显影响精神和生活状态,自己反复考虑胆囊切除不会构成负面的影响时,倾向于手术摘除胆囊。

不管如何,40岁以下人士无症状的胆囊息肉恶变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只要你定期的复查就可减轻你心头压力。

治疗方案

目前国内外推荐的是采取微创的方法,利用腹腔镜技术将胆囊切除。

很多人都担心切除胆囊后会不会对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其实不然。胆囊最主要的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而胆汁最主要还是由肝脏进行合成和分泌,进食时胆囊收缩,胆汁排入肠道,促进食物的吸收。切除胆囊之后,并不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这部分功能会有肝脏和胆总管进行代偿,所以切除胆囊之后并不会让你胆子变小,半夜不敢出门。

发病原因

据统计,我国有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等慢性胆囊疾病患者近两亿人,约90%-95%的胆囊炎病人合并胆囊结石或者胆囊息肉,这些胆囊疾病病人都可以因为进食过度油腻食物而导致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病人急性发作时可表现为进食后,特别是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绞痛,可以向右肩背放射,还可以出现发烧、恶性、呕吐、轻度黄疸等症状体征。

胆囊息肉的原因也有几种可能,一般认为胆囊息肉与慢性炎症有关,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是一种炎症反应性病变;另外,胆囊过度浓缩胆汁的时候,可能使粘膜腐蚀出现炎症,久之胆囊壁不能愈合,也可形成息肉;形成息肉的原因还有沉积在胆囊壁上的胆固醇结晶被巨噬细胞吞噬,逐渐增多,长成息肉。

总之,胆囊息肉的形成都和高脂、高胆固醇有关,而胆囊炎的发作也和进食油腻食物有关,所以节日期间有慢性胆囊疾病的朋友应该避免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

总的来说,胆囊息肉常见但不可怕,规律饮食,定期复查,择期治疗。

多发人群:

多发群体发病年龄为23-55周岁,男性多于女性,有下列情形者较易患此病:

(1)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饮食不规律;

(2)经常饮酒及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饮食不规律;

(3)社会生活及工作的思想压力较大,经常出现烦燥易怒,情绪抑郁,体育活动较小;

(4)工作紧张经常熬夜及生活不规律。此外,男性肥胖与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防治注意事项

(1)饮食要有规律:早餐要吃好。胆囊中的胆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患者如果饮食没有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则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

(2)要坚持低胆固醇低脂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囊息肉。所以,患者应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尤其是晚餐更不能食高胆固醇食物。如鸡蛋、动物内脏、无鳞鱼、海鲜及肥肉等。

(3)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禁烟酒及含酒精类饮料,避免经常熬夜,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必要时也可取山楂、菊花、决明子等做成药茶经常饮用,以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

饮食习惯

胆囊息肉患者应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宜多食的食品如下:

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

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4、少吃辛辣食品

5、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胆囊息肉患者饮食的注意事项:

(1)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2)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维生素A能减少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3)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证热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

(4)减少纤维素含量,少渣饮食还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5)增加进餐次数,以刺激胆汁分泌,减少胆囊中胆汁淤滞浓缩。

信息来源:

1.







































鏃╂湡鐧界櫆椋庤鎬庝箞娌荤枟
鍖椾含涓撴不鐧界櫆椋庣殑姝h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jbzd/884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