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Hemolok夹常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Hem-o-lok夹常规处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临床研究

李昆仑;陈昕;李博;王彬

正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echolecystectomy,LC)因创伤小,恢复快,较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cholecystectomy,OC)优越,已被广大外科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成为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疾病经典术式,被誉为“金标准”。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是胆囊三角(Calot三角)的解剖,即可靠的结扎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对其常见的处理方法有钛夹结扎法、生物夹结扎法、腹腔内打结法。近年,美国WECK公

司生产出新型管道结扎材料即Hem-o-lok夹,它是一种不可吸收的多聚复合物,具有扣锁功能,可安全有效的控制血管。年6月-年12月本科对例择期LC患者选择使用Hem-o-lok塑料结扎夹和钛夹处理胆囊管、胆囊动脉,并对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年6月-年12月本科收治的例择期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Hem-o-lok塑料结扎夹组(HLC组)和钛夹组(TLC组)。HLC组例,其中男55例,女例,平均年龄(56.5±13.5)岁,平均体重(65.1±7.5)kg,胆囊结石例,胆囊息肉76例。TLC组例,其中男45例,女例,平均年龄(57.9±12.2)岁,平均体重(64.9±7.4)kg,胆囊结石例,胆囊息肉59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结扎工具和材料 

(1)Hem-o-lok大号持夹钳(杆径10mm,美国威克公司生产),采用大号塑料结扎夹,结扎血管、组织束的范围为5~15mm。

(2)大号钛夹钳(杆径10mm,美国史赛克公司生产),采用中/大钛夹(美国强生公司生产)。

1.2.2 手术方法 

例患者均为择期LC,由同一医生手术操作。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患者头低脚高,左倾30°体位,常规三孔穿刺法,即脐上缘1cm穿刺孔(进镜口)、剑突下1cm穿刺孔、右上腹0.5cm穿刺孔,气腹压力不超过13mmHg。进境探查腹腔粘连情况,特别是胆囊三角的粘连情况,用无损伤抓钳提起胆囊颈部或Hartmann囊,向右上方牵引,最好牵引胆囊管与胆总管垂直,充分显露胆囊三角,遵循“象鼻”结构原则,用电钩把胆囊管上的浆膜切开,并钩开胆囊三角前、后浆膜,钝性分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解剖胆囊三角,游离胆囊管,准确判断胆囊管、胆总管及肝总管的“三管”结构(如果胆囊三角粘连严重,无法明晰胆囊管、胆总管及肝总管的“三管”结构,及时中转开腹是明智选择)。随后,关于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处理,HLC组使用Hem-o-lok塑料结扎夹,TLC组使用钛夹。HLC组:用大号持夹钳将Hemo-lok结扎夹由剑突下穿刺孔置入腹腔,在距离胆总管1cm左右,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一并钳夹扣合(如胆囊动脉与胆囊管距离较远,或有变异时,可分别置Hem-o-lok夹结扎),远端胆囊管再上钛夹一枚,于两夹之间剪断胆囊管。胆囊动脉远端直接

用电钩切断,不必再上钛夹。最后用电钩顺行剥离,切除胆囊(电钩剥离胆囊时,注意剥离层面,宁浅勿深),用电凝棒灼烧胆囊床止血。体内保留Hemo-lok夹1~2枚。TLC组:用分离钳仔细解剖胆囊三角,“裸化”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距离胆总管1cm左右,施钛夹2枚,夹闭胆囊管近端,其远端再施钛夹l枚,紧靠该远端钛夹剪断胆囊管。之后,处理胆囊动脉,在胆囊动脉近端施钛夹2枚,其远端直接用电钩切断,不必再上钛夹。最后沿着胆囊壁小心剥离,将胆囊完整切除。体内保留钛夹数量4~5枚。术毕,检查胆囊窝处有无出血、漏胆,并酌情予以处理。于胆囊窝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1根,以便于观察腹腔引流量。

1.2.3 术后处理 

手术结束,即拔除胃管、尿管,12~24h开始低脂少量流质饮食,逐步减少补液,并适度下床活动,根据腹腔引流量,一般2~3d拔除腹腔引流管,3~5d出院。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引流量、术后异物不适感(随访1年,以术后患者自觉有无上腹部不适感为判断指标)及影响影像学检查方面的差别(随访1年,以术后是否影响CT、MRI等检查的诊断准确性为判断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无医源性损伤。随访3~12个月,未发现术后胆瘘、出血和胆道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时间级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C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少于TL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LC组术后异物不适感和影响影像学检查方面均优于TC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外科界提出了“整体治疗”概念,即病人治疗后获得“心理”和“生理”最大限度的康复,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病人近期和远期因手术带来的痛苦。腹腔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观念,成为所有外科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它以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为特点,为广大患者所接收,并在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是胆囊三角的解剖,即可靠的结扎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由此,先后出现了钛夹结扎法、生物夹结扎法、免钛夹腹腔内打结法等,本研究对Hem-o-lok夹处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是否能作为常规处理手段进行探讨。

3.1 钛夹处理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的缺点 

金属钛夹因其操作简便、价格便宜,一度成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结扎胆囊动脉、胆囊管应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材料。然而金属钛夹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具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如产生伪影影响CT、MRI等检查;钢性结构,结扎范围窄;无触觉关闭装置;结扎钉在持夹钳中回缩,致所夹组织残留;材质较硬,且夹子本身的“v”型结构设计,使得钛夹不易钳紧组织,甚至发生脱落,如过度夹闭可引起组织切割。尤其对一些正处于炎症水肿期的胆囊管,术后甚至可能因夹子松脱、移动切割胆囊管,而出现胆瘘、出血等并发症。甚至有可能因全部脱落并游走入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

3.2Hem-o-lok夹处理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的优点

Hem-o-lok夹面世,由美国威克公司设计生产,通过美国FDA用于临床,曾获美国年度“医学设计优秀奖”最高荣誉设计金奖。用于外科手术中体内血管和组织的结扎和吻合。Hem-o-lok结扎夹为不可吸收的多聚合物材料,优点表现在:

(1)无组织反应性,可透X线,CT检查无散射、伪影,热传导低;

(2)具有一体化防滑齿、安全扣锁、弓形钉腿及弹性合叶等独特设计,具备结扎范围广,结扎后无任何方向滑动,夹闭力度均匀,无组织切割等优点;

(3)它还有弹性合扣的设计,使结扎夹的关闭与开放有相应的伸缩空间,不会因所夹组织水肿的消退,而导致松动或脱落。故具有实用性、可靠性,这些都是钛夹所不具有的。

3.3 手术操作体会 

解剖胆囊三角时,准确判断胆囊管、胆总管及肝总管的“三管”结构。当胆囊三角粘连严重或胆囊严重萎缩时,采用胆囊管逆行分离方法,即于后三角紧贴胆囊管后方、胆囊壶腹和胆囊管交界处进行分离,再于前三角对应点进行分离,将组织逐步分薄、对穿,两边汇合。采用具有一体化防滑齿、安全扣锁、弓形钉腿及弹性合叶等独特设计大号Hem-o-lok夹结扎,断胆囊管时,必须用剪刀剪断,注意不能用电切或电凝以防热传导而损伤胆总管。

本研究提示,HLC组手术时间短于TL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应用Hem-o-lok结扎夹可一并结扎胆囊管、胆囊动脉及其周围组织,缩短了TLC组施夹前必须先“裸化”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时间[13];另一方面,TLC组例中32例(占30%)因胆囊管粗大,必须先行“阶梯钛夹法”结扎胆囊管,而HLC组例中无一例行“阶梯钛夹法”结扎胆囊管,减少了手术操作步骤,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14-15]。HLC组手术后引流量少于TL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HLC组解剖分离操作少,对周围组织骚扰破坏较少所致。而TLC组施夹前必须先“裸化”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分离操作多,对周围组织骚扰破坏大,有时也会因钛夹自身存在一定缺陷,如夹子本身的“v”型结构设计,使得该钛夹不易钳紧组织,特别是当遇见胆囊管较粗,钛夹夹闭不严,或因钛夹松动,导致少量胆瘘,致使引流量较多。Hem-o-lok夹从设计原理上基本克服了钛夹的全部缺点。另外,Hem-o-lok结扎夹余元/枚(约相当于5枚钛夹),但每例手术一般仅需1~2枚。本研究也证实使用Hem-o-lok夹,并没有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即使遇上胆囊动脉变异、术中出血等特殊情况,多用Hem-o-lok夹1~2枚,从患者风险与获益性价比而论,也会优先选择Hem-o-lok夹。同时,在术后1年时间的随访中,HLC组术后异物不适感和影响影像学检查方面均优于TC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CL组因容易产生伪影而影响CT、MRI等检查的诊断准确性,甚至因磁场效应,不能行磁共振检查,这就将以后如胆总管结石复发时,MRCP这个十分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给否定了,延误诊断,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严重后果。TCL组有些患者术后出现明显的腹痛腹胀等不适感,而行相关检查又没有诊断出器质性病变。HLC组类似现象较轻,基本没有。这进一步证实使用Hemo-lok夹优于使用钛夹。

结论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Hemo-lok夹处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可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LC手术风险发生率,可作为常规处理手段,有临床推广价值。

END长按识别







































灏忓鐧界櫆椋?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摢涓尰闄㈠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jbzd/885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