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的刘老伯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胆囊中有胆固醇息肉,联想到之前被查出胆囊癌的一位老同事,刘老伯非常紧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息肉,会不会发展成胆囊癌呢?在咨询过医生之后,老人紧张、焦虑的心情才稍微平缓,原来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息肉类型,属于胆囊息肉的一种,有的甚至不需要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中超60%为胆固醇息肉
很多人对胆囊息肉比较熟悉,但并不了解胆固醇息肉。实际上,胆固醇息肉是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60%。这种息肉又称为假性息肉,主要是因为体内的胆固醇代谢异常,血中胆固醇类脂质析出并被胆囊壁的组织细胞吞噬所致。这种息肉为多发性小息肉,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位于胆囊体部,也可见于胆囊其他部位,不少病人还会伴发胆囊结石。理论上来说,此类息肉是不会发生癌变的。
其他几种类型的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是一个笼统的名称,包括多种类型。根据病理生理可分为非肿瘤息肉和肿瘤息肉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良性和恶性息肉。而胆固醇息肉便是一种最常见的非肿瘤息肉,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虽然称作非肿瘤息肉,但也不能放松警惕,比如部分腺肌瘤就有癌变可能。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炎性息肉,虽然很少发生癌变,但从胆囊癌合并胆结石的致癌机理研究中,认为细菌性慢性胆囊炎可能是致癌因素之一,所以对炎性息肉不能放松观察。肿瘤息肉中分为良性、恶性,其中良性以腺瘤为主,恶性则主要为胆囊癌。
胆固醇息肉如何早期发现?
不论是胆固醇息肉,还是其他几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多数病人早期都没有明显症状,胆囊功能也不会出现异常。少数病人会有上腹部不适,可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可伴有向右肩背放射。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可出现胆绞痛,在合并胆结石时可有胆绞痛发作及急、慢性炎症发作的表现。多数患者是在偶然的B超体检时发现的,由此看来,B超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此外,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还包括口服胆囊造影、CT、磁共振、腔内超声等,但B超仍然是最主要的检查手段。对于无法确诊的患者,还可以在B超引导下进行胆囊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早期胆囊癌在胆汁中找到癌细胞的阳性率为64%,而在病变胆囊壁的阳性率为91%。因此,强调要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地穿刺病变胆囊壁组织。
胆固醇息肉需要手术治疗吗?
大多数胆固醇息肉患者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胆囊功能良好。如果检查发现息肉小于0.5厘米且数量较少(胆固醇息肉为多发性),可以先进行非手术疗法。首先要调理饮食,因为胆固醇息肉和饮食有关,高胆固醇饮食或有脂肪肝的病人容易得胆固醇息肉。禁酗酒、饮食要规律、吃早餐、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蛋黄、肥肉、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可加重肝胆的代谢,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固醇息肉。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如熊去氧胆酸)6个月,观察胆结石或胆固醇息肉是否缩小或者溶解消失。对于1厘米以下的胆固醇息肉,可以每6个月到一年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形态、数量的变化。如果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甚至2厘米,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如何让胆汁“动”起来很重要
胆汁是一种消化液,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非常重要,其主要由肝脏产生,储存在胆囊内。胆汁中的成分很多,其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可与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在非消化期间胆汁存于胆囊中。
在正常情况下,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当胆汁中各种成分发生较大的变化,且胆汁没有加速流动时,就会导致相关疾病,比如胆固醇息肉。由此看来,想要预防胆固醇息肉,除了降低胆固醇,让胆汁流动起来也非常重要。
(1)早餐增加鸡蛋和牛奶: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太素,都不利于胆囊健康。早餐增加一定量的脂肪和蛋白,可以促进肝脏分泌更多胆汁,促进胆囊收缩,从而对晨起胆囊内浓缩胆汁起到稀释、冲刷作用,加速胆汁流动,从而预防胆固醇息肉。
(2)午餐和晚餐要清淡:虽然早餐要吃得丰盛一些,但要注意避免胆固醇摄入过量,比如少吃蛋黄。午餐和晚餐时间是胆固醇摄入的高峰,因此饮食要适当清淡,但要保持饮食均衡,比如肉类尽量以鱼肉或禽肉为主,胆固醇摄入少了,胆汁的流动性自然会增强。
(3)多饮水、多运动:每天至少保证饮水毫升,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佳,避免过度劳累及经常熬夜,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避免烦躁易怒。人的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肝的疏泄正常,胆汁就不易潴留。
主任医师孙晓梅/文
点击“阅读全文”,直接订阅最新《医药养生保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