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专家吁请是否摘除胆囊要从长计

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胆囊对人体有着不可替代性,切除后不仅因脏器缺失导致生理上的缺陷,还易引发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十二指肠液和胃液返流、增加胆管损伤概率、增高胆总管结石发生率,以及易于诱发结肠癌的严重后果和重重隐患,因此切胆手术务须慎重再慎重。近日,医院院长高凤岩教授就读者关心的以下几个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胆囊“息肉”用不用动刀呢?

超声影像报告的胆囊“息肉”,从结构和成分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划分为肿瘤性质而长出来的“息肉”,另一种是胆汁中胆固醇附着于胆囊内壁而成的非肿瘤性质的“胆固醇型息肉”。

高凤岩教授的体会是,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准确分型非常关键。属于肿瘤性质的“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几率,需根据大小、位置、生长速度等决定是否手术。而“胆固醇型息肉”,虽然从影像学报告上也叫“息肉”,但其发病原因是由于胆汁中过饱和的胆固醇附着于胆囊壁粘膜上,日积月累形成的矿物质堆积物。高凤岩在他的《胆汁病新概念》一书中,明确地将“胆固醇息肉”划归为胆汁病的范畴,从理论上排除了肿瘤性质,因而在临床上也就用不着手术,关键是提升胆汁质量,恢复胆囊功能,控制胆固醇继续沉积。

胆囊充满型结石必须手术吗?

胆囊充满性结石是否一概都需手术呢?高凤岩强调,胆囊毕竟是一个宝贵的器官,能保住还是要保住,这是患者的普遍心理。胆囊充满性结石一定需要在动态超声下详细观察,才能决定去留。有些报告单上尽管体现“充满性”,但在动态超声下发现胆囊尚有少量空间,而且结石不是很致密,犹如“皮冻”一样,既往没有出现过胰腺炎等并发症。此种所谓的充满性结石实质就是半充满,是可以考虑“缓期执行”的。目前,高凤岩教授采用“双溶(融)疗法”,提高了绝大多数患者的胆汁质量,阻断了胆汁病理性进程,恢复了胆囊功能,继而保护脏器的完整性。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通过动态超声发现,胆囊内空间没有了,结石变致密了,或伴有胆囊萎缩、既往有过并发症等,这时的胆囊基本没有功能了,也就不建议保守处置了。

老年胆结石患者能否不摘胆?

很多胆囊结石病人,外科医生的建议一般是手术切除胆囊,但老年患者大多伴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另有部分老年人本身体质就虚弱,无法承受手术风险。

高凤岩认为,老年胆结石病人治疗的核心是消除疼痛等不适症状,确保生活质量。所以,针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没有严重手术指征的并发症时,要尽可能地采取保守方法。高教授指出,胆囊结石主要是因胆汁发生病理性变化,且长年累积而成,疼痛多是由于结石运动现象造成的,当小结石挪到胆囊出口时,胆汁排出受阻或小结石崁顿在胆管口,即会出现疼痛。保守治疗关键是调理胆汁,降低胆汁的饱和度,让正常成分的胆汁溶解已经成形的结石。高凤岩教授发明的“双融(溶)疗法”,是使多个小结石融合成一个大结石,这样就既不切胆又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不计后果盲目切胆危害几何?

高凤岩教授介绍说,胆囊有储存、浓缩、排泄胆汁的作用,切除胆囊后人体的消化、吸收、免疫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有:一是胆道系统动力消失,消化功能障碍,腹痛、腹泻等症状明显;二是胆汁易在肝内淤积,常引起肝内外胆管结石“死灰复燃”;三是结肠癌、大肠癌发生几率增加;四是肝脏排毒功能下降,胆囊分泌免疫球蛋白停止,机体免疫力降低。

高凤岩教授主张采用“双溶(融)疗法”控制或减少并发症,尽量不让脏器缺失。但他指出,有三种情况建议切胆:第一,胆囊功能完全丧失,常由胆囊严重萎缩、半充满或充满型结石所致;第二,急性胆道梗阻或结石伴胆囊炎反复发作,易引起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第三,胆囊肿瘤(非胆汁病)。其中,前两种情况若能在胆汁病早期阶段积极干预,改进胆汁质量,延缓或阻断胆汁病的发展进程,切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单位名称:医院

出诊专家姓名:高凤岩

出诊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jbzd/893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