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与印度瑜伽二

关于对身体的训练,印度瑜伽在后期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派别,他们十分注意身体的坐法与势法,有些派别竟把坐法扩大到八十四种。如果把“易筋经”十二势与印度12世纪出现的《诃陀瑜伽之灯》所列的势法相比较,可以看出:在运气与身体姿势方面有些相似,少数名称也雷同,如少林“倒拽九牛尾势”与瑜伽“牛头功”,“韦驮献杵势”与“勇士功”或“金刚功”,“出爪亮翅势”与“孔雀功”等都很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少林十二势中提到“韦驮”,“韦驮”即印度教圣典“吠陀”(Veda)的异译,这部经典,一直被瑜伽派奉为他们的根本经典,少林僧人在功法中提到这个经典,也可以看出瑜伽对他们的影响。唐时道教徒、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最早记有天竺按摩法,当时密乘的著作已传入中国,但《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得很简略,只有一些姿势与印度诃陀瑜伽相类似,因此,少林武功中哪些势法受到天竺按摩法的影响,还需要深入研究。婆罗门导引十二法最早见于宋时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签》。这时密教在印度已很盛行,诃陀瑜伽已传入汉地,少林武术也由十八手发展至七十二手,因此婆罗门导引十二法中有些名称与印度诃陀瑜伽派经典著作《格楞陀师说本集》(GherandaSamhit)所提到的极为相似,如少林“龙引”与瑜伽“蛇功”Bhujangasana,我国古代把蛇常译为龙(这里指的是眼镜蛇)、“黾引”与“黾功”(Kurma),“仙人排天功”与“仙人功”(“成就者功,”Sidhasana)、“凤凰鼓翅功”与“孔雀功”(Mayurasana)、“鹤举”与“鹳功”,“寒松提雪”与“莲花功”等,二者的名称虽然很相似,但是在功法与身体姿势方面则很多是迥异的(参见《诃陀瑜伽之灯》P1-20,P22-24,P30,P32)。在少林武功中有人常常把他们的武术概括为龙、虎、豹、蛇、鹤等五式,这与诃陀瑜伽所提到的名称和势态有很多契合的地方,这种模仿动物的行动以锻炼身体是一种可以见到实效、合乎科学的方法。我国古代就有“五禽之戏”。但彼此都强调要模仿龙、虎、蛇、鹤的活动,这可能是相互交流的影响。关于达摩的十八法,在《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郭希汾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体育史》中在论及中国气功与印度瑜伽的关系时曾说:“予按印度婆罗门教徒,有按摩十八势、婆罗门导引法十二法。以一定之时间行之,其结果有身体强健之经验,则达摩十八手或即按摩法、导引法之变相欤。”

近年,有少林弟子从海外携回少林密宗失传的拳艺,整理出残缺不全的古拳谱。从这个“古拳谱”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套功法主张禅武双修,动静结合,气沉丹田,周天运行。练武要仿照龙、蛇、虎、猴、鸡等动作,强调外功对内功的作用。现将古拳谱的要点摘录如下:

“禅武双修为上乘,武学文化禅中藏。

双手绕头防贯耳,蹲马沉气丹田旺。

周天运行气走通,双拳下裁护我裆。

黑蟒出调丧敌胆,罗汉推山赛霸王。

盘龙扫尾把敌伤,猛虎探爪威力强。

进步切掌迎面锤,金丝缠腕绝无双。”

少林禅宗的主张与佛教密宗无上瑜伽和印度教灵体瑜伽派的主张大致相似。他们都主张动功与静功、内修与外修相结合,通过“三脉五轮”或“三脉六轮”运行气息,打开脉结,周遍全身,引发潜藏的力量或灵体,获得智慧和成就。

瑜伽派主张调息是外功训练的基本手段之一。他们认为,调息有吸气、呼气和止息三种作用。练功时要注意气息在身体内出入的范围(处),呼吸之间的间隔(时),呼吸的次数(数),呼吸要长而细微,逐步进入禅定的境界。少林武功也认为:“养气之学乃至学之紧要关键”,“欲学技击先学数息……数息之功,即不动心之道,臻至境界而后可称上乘……盖以气息由于呼吸,呼吸由于肺部而鼻为出入之门,凡技击学步之始,先使气脉沉静,直达气海(又名为丹田)……听气之出入,抛却万念,默记其度数……此数息之法也”。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两者对禅定基本手段的认识是一致的。

瑜伽的后三支(执持、禅定、三昧)被称为总制,着重对瑜伽行者的精神训练。少林对僧众的训练也从禅机入手,从心理上入禅,这种内修或静功的训练正如《气功阐微》一书中所概括:“以入定为功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功,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始无恐怖矣”,这可见两者的相互影响。

少林“禅武归一”或“禅武双修”的思想和实践,虽然为世代少林人人所倡导,承袭了印度佛教禅定的传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地摄收和总结了中国道、儒、医、民间武术等宗教实践和锻炼身心的经验,也受到了印度瑜伽的影响。(完)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病的症状
白癜风立足北京服务全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jbzd/900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