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小编碎碎念:如今的人生活变好了,但是健康不注重了,赚来的钱都养病,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人生吗?健康长寿重比金钱,我们养生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饮食和作息时间分配好就比吃药更有效果。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自己规划好休息饮食,健康才是最幸福的生活!总有一些人拿到体检报告后,被报告显示的身体某个部位的小息肉弄得十分焦虑。它是癌前病变吗?要切除吗?
当前国内外将息肉分为四类,即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潜能的病变。需要注意的是癌前病变不等于癌,也并不一定会发展为恶性肿瘤。
那是不是息肉都得切除?当然不是!
若息肉属于具有癌变潜能的息肉,当然要尽早尽快予以切除。炎性或增生性息肉一般不采取切除。另外,能否癌变不是判断是否切除的唯一标准。例如,当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引起了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腹泻等症状时,可考虑予以切除。
那么哪些需要提高警惕?该如何治疗呢?
肠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案例:
李先生48岁,前不久因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医院做了个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有一个7毫米的息肉,医生建议可在内镜下切除。这让李先生很纠结,息肉一定要手术切除吗?不切会癌变吗?
解析: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
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当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但是,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因此,一旦出现上医院做肠镜检查。
如果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治疗。
此外,因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远离烟酒。
胃息肉:切不切看病理
案例:
杜先生今年46岁,平时很注意饮食,也无烟酒嗜好,在一次体检中偶然发现了胃底腺瘤性息肉,这让杜先生整天忧心忡忡:胃息肉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解析:
胃息肉也大概有两种类型,即炎症性(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胃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30%~58.3%,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属于胃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左右。
首先要做活检病理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可以选择胃镜下治疗),以绝后患。
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增生性息肉,需要根除;
炎症性息肉体积比较大的直径>2cm者,也建议切除。
由于胃息肉容易复发,切除后,要在3-6个月复查一次。
声带息肉:声音嘶哑是信号
案例:
41岁的秦女士是一位小学老师,日前,她突然出现声音嘶哑,想到可能是用嗓过度,就没引起重视,可一个星期过去了,声音嘶哑的情况并没得到好转,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声带处长了一个息肉。
解析:
声带息肉多是由于发声器官过度紧张或发音用力不当引起的,如常常在嘈杂的环境下大声讲话、高声叫喊或讲话时间过长等。
若长期用嗓方式不正确,还会造成声带构造改变,这些病多见于教师、播音员、歌手、销售等职业用嗓人士。跟过敏、过度饮酒、抽烟、上呼吸道感染、胃酸逆流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患有声带息肉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声音嘶哑及咽喉部异物感。
声带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
但很多息肉在癌变后,患者并没有很强的不适感,息肉就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
因此,一旦出现声音嘶哑、喉部异物感、咽喉干痒疼痛,医院做纤维喉镜明确诊断,必要时也可在医生建议下做手术摘除。
胆囊息肉:符合指征要手术
案例:
最近,陈女士在单位安排的每年一次体检时发现了胆囊里有一个0.4×0.6厘米大小的息肉,而且报告单上还显示:壁欠光滑。她听身边的人说胆囊息肉可能会癌变,一时慌了神,全家人也都非常担心她。
解析: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局限性息肉样病变的总称。以良性多见,形状多样,有球形或半球形,带蒂或基底较宽。
假性息肉:最常见的假性息肉是胆固醇假性息肉,此外也包括局灶性腺肌症和炎性假性息肉,自身不具有恶变可能。
真性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最常见的良性息肉是腺瘤,而恶性息肉通常为腺癌,其他罕见的包括间质肿瘤淋巴瘤和转移癌。
一旦发现就要定期复查,如果符合以下手术指征,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如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宽,位于胆囊颈部,年龄超过50岁;胆囊多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且有症状;胆囊息肉直径小于5毫米,无症状,要每3~6个月随访,迅速增大或症状明显等。
鼻息肉:久治不愈可诱发并发症
案例:
近段时间,小王一直以为自己是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症状越来越加重了,医院去开点药,谁知道通过鼻内镜检查,医生发现他鼻部竟然有个息肉,建议尽早手术治疗,避免耽误病情治疗。
解析:
鼻息肉常出现在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是一种良性小肿瘤。鼻息肉患者常有鼻塞感,如果息肉持续长大,鼻塞感会加重。
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可能会导致患者耳鸣,听力减退,还可引起打鼾、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并发症,更致命的是可引发癌变。因此,一旦出现鼻塞感加重症状,医院做鼻窥镜检查。如果确诊是鼻息肉,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在治疗上,如果息肉患者病情不重,可用皮质激素喷鼻剂喷鼻,并持续观察;如果息肉较大、症状较重,则要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做活检明确诊断。
宫颈息肉:治疗不及时可影响怀孕
案例:
陈女士今年40岁,上个星期拿到了单位的体检报告单。报告显示有宫颈息肉,医生建议到门诊做进一步检查。这让她非常担心,宫颈息肉这个病需要怎么治疗呢?宫颈息肉会不会演变成宫颈癌呢?
解析: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的结果,大多为良性,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与月经类似的出血症状。因宫颈息肉会产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所以会破坏阴道生理环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会形成黏液栓,阻碍部分精液进入子宫,影响受孕。如果在孕期发现宫颈息肉,息肉会慢慢长大出血,影响孕期健康。
因此,女性应定期做妇科检查,一旦发现有宫颈息肉,应尽早治疗。
若息肉较小时,可先药物消炎。如果超过黄豆粒大小,可微创手术切除。
术后应进行病理检查,确诊息肉性质。若病理检查有恶变,要进一步治疗。
若无恶变,因宫颈息肉易复发,术后也要定期复查。
蛋白芯片检测,发现癌前疾病
早期癌症大多没有症状,或只有一些不太明显的症状,因此要诊断早期癌症是很难的。
不过,发现早癌有绝招——蛋白芯片检测。
蛋白芯片检测可以大大提升癌症被早期发现的机会。
有人会较真,我每年都有做健康体检难道还不够吗?
事实上,健康体检的对象是心、肝、肾功能、血糖人体一般状况,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较好的筛查作用,但不能筛查出早期癌症。而蛋白芯片检测除了可以筛查早期癌症外,还会检查、评估一些会增加癌症发病概率的身体机能变化与疾病。
也有人会问,我也有针对某些部位做影像诊断呢?
在影像学上,发现小于0.5cm的肿块被称作早期,但这个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已经是晚期,分子生物学上的早期,是肿瘤细胞只有几十个到上百个,还未出现形态学改变的阶段。而通过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与肿瘤的发生和增殖相关的蛋白标记物,可以在肿瘤刚刚发生的时候发现其异常并进行干预。这样的早期治疗可以极大地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率。
值得一提的是,早癌筛查的对象是尚未出现异常症状的健康人群,如果异常情况已经出现,就需要尽快就医。
其实癌症之所以难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忽视了平时的检查。等有症状才去看医生,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
所以,除了我们自己了解,小沃觉得把这些知识告诉身边的人也很重要。
大家一起做好预防,才能真正远离癌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