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看中医就是调理身体。这个调理的意义很模糊,调气血?理脾胃?……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医对于气血、虚弱这些病症会很有优势,但身体内长息肉、囊肿、肿瘤、结石这些“有形”的疾病时首选是手术,中医只能用于术后的“调理”。这种观念是正确的吗?当遇到这些病症时看中医能否痊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医案。
魏女士今年61岁,年轻的时候肠胃功能就不太好,一着凉就容易胃胀、胃痛,岁数大了以后症状愈发明显。对身体有些担忧的魏女士在朋友的劝诫下,去医院做了一个胃镜检查,结果为多发性胃息肉。当时做检查的医生告诉魏女士,她胃里的息肉太多,患处内壁已经形如蟾皮,实在无法全部切除,否则会让胃功能严重受损,但只切一部分又不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只能回去静养,坚持复查。
不甘心的魏女士又去了医院,但医生给她的建议都是一样的。万般无奈之下,魏女士只能坚持复查了几年,结果息肉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继续生长,最大的息肉已经进展到0.3cm,期间她也尝试过几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始终不能见效。
一次偶然的机会,魏女士通过朋医院的周主任对息肉、结节等病变有所研究,于是第医院看诊。
第一次见到魏女士的时候,她自述症状是胃胀、胃痛,不能吃凉的食物,否则胀痛得更厉害,还容易腹泻。这些症状一般是因脾阳虚所致,脾阳虚容易导致脾胃虚寒,脾胃一寒就会出现胃痛的症状,而且这种胃痛吃了寒凉的食物或者饮料就会更加剧烈。脾肩负着帮助消化饮食的责任,脾虚则运化能力失常,饮食在胃中不好消化,所以有胃胀的症状。脾虚的时间一长,水湿就会聚而成痰,痰湿顺着经脉而走,在胃壁上聚结,因而形成了胃息肉,这就是魏女士胃息肉及胃部症状形成的过程。
初问诊、脉诊和舌诊等情况,周主任判断魏女士为脾胃虚寒证。因脾胃虚寒而有肠胃症状,又兼有胃息肉的情况,应以温胃健脾为原则治本,消食行气、化痰散结为原则治标。
二诊:
咽中痰减,仍觉乏力,腿肿,左侧胃脘部针刺样疼痛,嘈杂易饥。饭后胀痛,小便得出,大便尚可,偶不成形,每日1次。舌淡红苔白稍厚。
三诊:
胃痛减,食后胃胀,频频呃逆,畏寒,纳少,大便尚成型,每日1次,胸闷憋气,乏力,寐欠安。舌淡红苔白稍厚,脉沉缓。湿浊已化,脾胃虚损为本,治当温补脾胃。
四诊:
服药后食量大增,偶有胃胀,大便成形,每日1次,仍觉乏力,寐欠安。舌淡红苔白稍厚,脉沉缓。嘱服院内制剂安胃三号以健脾活血化瘀,服药和针灸后3个月复查胃镜。
魏女士服药3个月后再做检查,胃息肉已经基本被消除,只剩下程度很轻微的隆起,胃胀、胃痛等症状也没有了,后又经过几次巩固,如今已经彻底痊愈了。
周主任说:“经常有患者问我:中医能治愈胆囊息肉/鼻息肉/卵巢囊肿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周主任一般都会很坚定的回答说:为什么不能?!
在中医里,这种有形的东西都叫“阴结”,其原因往往自己的阳气受损不足后,垃圾排不出去,在体内结聚而成。当经过治疗,体质改变,阳气逐步恢复,体内的垃圾就可能通过出汗、大小便、排痰或者出皮疹的方式逐步排出体外,这样结块就会缩小甚至显示。
所以中医治病很多时候不提治病,而是调理体质。这就是中医经典科和其它科最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