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东实事求是的外科创新者

个人简介

  吴硕东,男,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普通外科主任、胆道外科病房主任,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医学双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全国胆道学组副组长,中国医科大学微创外科创始人,担任十余种国内外杂志编委,发表论文余篇、专著8本,以第一完成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

  从事微创外科20余年,完成各种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手术万余例。发明各种微创治疗术式百余种,尤其单孔腹腔镜治疗胆道外科疾病接近0例,居世界领先水平;开发胆石症的各种微创治疗,免除开刀手术的痛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吴硕东教授的研究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基金及国家教委基金等二十余项课题资助,累计受资助金额超过万元,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吴硕东教授以其在科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首届辽宁省优秀科技知识分子、“中国名医百强榜——胆囊胆道外科”奖牌和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吴硕东——实事求是的外科创新者

  立秋已过,暑热余温不减。医院的时候,时间刚过上午9点,但满院阳光下,已经熙熙攘攘的遍布着求医问药的患者,和忙忙碌碌的医生。在1-B门诊楼3楼的第三门诊室里,我们见到了吴硕东老师。

  这位满面慈祥老者,和蔼的跟每一位患者沟通着病情,平易近人的好似一名虚心求教的学徒。可就是眼前这样一位看似平常的老者,实际上早已是胆道外科和微创外科领域的泰斗。

天意使然走上学医路

  季路:除了这些荣誉,其实我们知道,吴老师您还担任了国内外杂志编委,发表了多篇论文,专著8本,同时以第一完成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学术与科研并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了。

  吴硕东老师(以下简称吴):赞誉不敢当。但实事求是讲,我本人是学基础出身,真正搞临床,其实是在把基础工作做了很多年之后,才开展的。

  季路:我相信,很多人都想听吴老师您亲口讲一下,自己的从业经历,以及心路历程。

  吴:咱们互相学习。你们年轻人,有朝气,有热情,敢拼敢闯,思维更灵活,也更聪明,相比而言,我们这一代人,倒是显得有些传统。

  我出生在年,大跃进时期,所以小时候没少饿肚子,那种饥饿感至今记忆犹新。等到好不容易熬了过来,65年上了小学,才不到一年,又赶上了十年动乱。所以,整个小学阶段的求学环境,特别混乱,一直到年才小学毕业。

  年之后,国家恢复了一段时间的教育。但后来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国家又陷入混乱。应该说,9年教育(5年小学,2年初中,2年高中)都是在阶级斗争的漩涡中度过。

  高中毕业后,又赶上了上山下乡的尾浪,所以,不得已又跑到农村去,下乡,种地,干一些很苦很累的活儿。

  季路:76年的话,您应该刚满18岁?

  吴:对!刚刚18岁。回想一下,我的整个求学过程都受到了“读书无用论”和政治活动的影响。这是我们一代人的遗憾,但是,正是这样的时代,在磨练我们的同时,也成就了我们。正是这种痛苦的磨练,更能让我感受到学习的珍贵。等到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我就尝试着去参加了。到今天为止,高考那天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甚至连考场上没有玻璃的窗户,和从窗外飘来的雪花,现在都能记得一清二楚。

  季路:恢复高考确实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我想对吴老师您来讲,应该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人生转折吧!

  吴:意义极其重大!十年动乱后的第一次高考,报的人很多,但是时间也很紧张,只有一个月的备考时间。很荣幸,我抓住了这次机会,顺利的通过了高考。

  季路:那吴老师您是一开始就选定了医学这条路吗?

  吴:实话实说,一开始我没有选择学医。高考允许报3个志愿,学医并不在我得计划内。但是天意弄人啊,3个志愿都没有如愿,但是医学,却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因为当时觉得,能上大学是千载难逢的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虽然心里有些不情愿,但还是去了中国医科大学。

厚积薄发执着遇良师

  “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吴老师对自己年少时求学经历的这段生活,讲得真实而生动。原本凄苦的基调,却因为他的谈笑风生,让人听起来,少了几分伤感,多出几分敬佩。年的春天,吴硕东带着对未来的期冀和憧憬,迈进了中国医科大学的大门,成为了77级82届医疗系的一名本科生。只是那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一步的迈出,便彻底拉开了他辉煌医涯的帷幕。

  季路:大学里的经历,对您来讲,应该是另一番不同寻常的风景吧?

  吴:实事求是讲,一开始我在大学里的表现,并不突出。因为本身不是很喜欢,再加上学医自身的特点,在当时的我看来,内容枯燥,形式苦闷,所以这种身心的不适应,让我入学后的半年内,落后别人不少。

  季路:完全能够体会您的感受。那您是怎么度过这一段相对晦涩的过度期的呢?

  吴:我生活的年代,不像现在,很多事情我们那时候没有太多的选择权。能上大学,对我来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所以,当我认清楚这个现实的时候,我就努力的让自己去适应,心里头也告诉自己“要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这个观念一转变,事情就好办了。我是最不怕吃苦的人,只要勤奋,只要肯去学,还有什么不能行的?所以,一年不到,我就赶超了上来。

  季路:套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态度决定一切。

  吴:当时医疗系的课程安排,有2年半的时间来做基础学习。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自己对医学的兴趣也逐渐的浓厚了起来,但是对于动物实验这块,我还是觉得有些血腥,也不是太愿意去尝试。但是后来,因为看到别的同学亲自动手来做,自己也就慢慢的接受了。这样一点点的去适应,然后兴趣越来越浓。大学毕业时,我以20+优的优秀成绩,成功毕业,同时也考上了研究生。

  季路:相当于现在的本硕连读呢!

  吴:对,是这样!而且同期考上研究生的,班里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因为什么呢,当时的人们其实还没有看到研究生的前途,大部分人还是遵循着传统方式,去找工作。我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其实是我觉得在本科学到的东西,不够专业,不够精准,所以就想让自己接着去学习。

  季路:看来,您的刻苦上进,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吴:刻苦上进不敢当,实事求是讲,还是觉得自己学得不够专业。

  季路:那后来呢?你又是怎么走上微创外科和胆道外科这条路的呢?

  吴:十年动乱,对国家的医学科技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我们的医学科技水平已经与欧美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有了很大的差距。从国家宏观角度来讲,亟需把国外医学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啊,技术啊,引进到中国来。所以,当时医学界内很多有志之士,都摩拳擦掌,想在基础研究上为国家做出贡献,把这十年的差距找回来。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了加入基础研究的庞大队伍!

  季路:看来,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利益时刻相连。相信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您的研究之路会更顺畅吧?

  吴:有了政策支持,我更有信心,但实事求是的讲,当时做基础研究的硬件条件很差,师资力量也不是很理想。我记得,那时候我们查阅一些文献,要跑还几个城市,北京,长春,上海,哪儿有我们需要的文献,我们就去哪里;全国任何一个城市,只要有实验条件的地方,我们就虚心的过去求教。所以说,真正做起来,还是很艰苦的。就这样,3年以后,硕士生毕业,很幸运,赶上了中国医科大学招考博士生,于是我就一鼓作气,再次读了博,并结识了我的恩师,中国医科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陈淑珍,中国的第一个女性普外科教授,胆结石治疗领域的专家。

  季路: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又得遇良师,真是值得庆幸祝贺!这段硕博连读的经验,是不是也为您以后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呢?

  吴:还真是这样!我的恩师,她虽然是做临床的,但却很理智的考虑到,临床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的支持,所以才将我招到临床这边。就这样,85年,我又成了一名中国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跟着老师学习“胆结石的成因”,翻阅查看文献,同时进行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到87年的时候,我留学日本,专门学习胆结石方面的先进知识。

  季路:那这么说,其实您到87年留日求学这段时间,还一直是在做基础科研?

  吴:对,确实是这样。在日本经过1年时间的求学后回国,然后就面临着博士毕业。88年,三十而立的年龄,博士毕业了,但是跟同期的大学同学来讲,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虽然没有继续深造学习理论性的知识,但到88年的时候,都已经有了5-6年的临床经验。与他们相比,我的理论相对丰厚殷实,但是我的临床技艺却欠缺的很。

  季路:那您又是如何做到扬长避短的呢?

  吴: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当时,我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不在“临床经验”上与他们一较高低,而是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走自己的路!

  季路:您的意思,是说,微创外科?

  吴:对!就是微创!这个方向,比如胆道软镜,在当时的医学界,属于比较先进的临床理念,全国顶级的专家教授都没有几个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所以,中国医院没有人愿意来做这个事。但是,我的恩师就说,你来做。而且,恰好赶上当时北京医院张宝善教授(全国保胆第一人),在全国宣传这个理念,我的恩师陈教授,就委派我去北京向他学习。因为我和张教授同样有着留学日本的经验,所以张教授很开心的收下了我这个徒弟。我也就跟着张教授精心学习了半年。

  一路走来,吴硕东的医学之路,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却也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下,蜿蜒前行。而恩师陈淑珍的和良师张宝善的出现,无疑是他求医之路上的贵人,他们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对这位勤奋执着的青年,倾囊相受,热心指点,也让三十而立的吴硕东,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更高大宽广的舞台。

大鹏展翅天高任鸟飞

  在微创手术还没有广泛普及的90年代,吴硕东大胆革新,在中国医院率先开展实施。但一直默默无闻,潜心基础研究的吴硕东的亲自临床,让患者产生了一些质疑和诟病,但更多的患者却又抱着一种跃跃欲试而又心怀顾虑的矛盾心理,驻足观望而不敢来尝试。

  为了能更进一步的完善自身,将微创外科做到更为精准,吴硕东再次留学日本,而这一去,便是3年。

  季路:您这次再次东渡日本,又是为了什么呢?

  吴:90年的时候,医院的鲁焕章教授,率先进行的十二指肠镜胆管取石,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跟着鲁教授又学习了半年。这样一来,我就把胆道软镜,和十二指肠镜技术,医院进行临床。到91年的时候,微创外科方面出现了一个大事件,也就是腹腔镜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临床应用。

  作为日语翻译,在亲眼目睹了来自日本的专家如何现场应用单孔腹腔镜技术切除胆囊后,我十分的震惊,同时也意识到,开刀治疗等传统的手术操作也注定会被取代。意识到这一点后,医院领导和导师汇报,并提出了申请,希望我能够去日本进行这方面的深造,将来学成,好为祖国更好的效力。现在想想,真的要感谢当时原来领导的支持,以及我的恩师的全力相助,帮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成就了今天的我!

大道传承任重而道远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今把这句话拿来形容吴硕东,几乎更不为过。素来时势造英雄,吴硕东以其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再加上良师益友的指点相助,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小小的住院医生起步,踏踏实实的演绎着自己独特的人生。

  如今年过半百的他,早已声名鹊起。随着技艺的精进,如今吴硕东的擅长领域早已不仅仅局限在早期起步阶段的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石病、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以及十二指肠镜胆管取石等范围,同时他在以下领域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表率和楷模: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结直肠癌、胃癌、肝血管瘤、肝癌、肝囊肿、脾疾病、阑尾炎、腹外疝、贲门失弛缓、食管裂孔疝、门脉高压症、胰腺肿瘤等普通外科疾病;乳腺癌的保乳腔镜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美容微创手术、支架治疗;复杂结石的胆道镜取石治疗。

  除了进行兢兢业业的临床治疗外,吴硕东同样乐此不疲的在进行着诲人不倦的传道授业工作。也许正是因为他心怀感恩,不骄不躁,所以才有了今天大道传承的精良仁医。

  季路:吴老师,听了您的故事,受益良多。如今您也是传道授业的师者,不知道,您对现在的一些学医的后辈,有没有什么要叮嘱的?

  吴:叮嘱不敢当,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求学者。不过到底是过来人,走过的路,确实比你们年轻人多,如果你们愿意听我唠叨,我倒是愿意说几句。

  医学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其精髓,更不要期望一劳永逸。如果你选择了医学这条路,那就一定记住,务必踏实,一定要勤奋。戒骄戒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敢于担当,相信你们的未来,一定会无限光明。

后记

  跟吴硕东老师沟通时,他说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实事求是”,我在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就是吴硕东老师性格里最为闪亮的地方。或许,也只有秉持这种心性的医者,才能在当今处处充满诱惑的社会里,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也只有这等医者,才能真正为自己,为后来人,开创出一条无比辉煌的康庄大道。

季路医生官方

季路医生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皮肤白癜风如何治疗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yfcs/864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