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药中的动物药蛇

蛇是一种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多年的古老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纲鳞蜥亚纲有鳞总目蛇目。蛇与恐龙同属爬行动物,在2亿多年前出现在地球上,但是约万年前,恐龙灭绝了,而蛇却适应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生存至今。现存的蛇类已知的约有种,中国约有种,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的大片地区,树栖、穴居、淡水和海水中均有。

很多人对蛇没有好感,也许是因为部分蛇有毒,咬人后可致人于死地;或是因为它那细长软滑的身体外形以及它昂首吐信的样子,都会使人一见到便不由自主地不寒而栗。因此,无论在中西方文化中,蛇的“名声”似乎都不太好。凡是带有“蛇”字的成语,几乎都是贬义的,如蛇蝎心肠、牛鬼蛇神、杯弓蛇影、打草惊蛇、虎头蛇尾、毒蛇猛兽、人心不足蛇吞象、画蛇添足,以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千百年来,蛇背负着“骂名”与人类共同生存在地球上。

而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则不然,自古以来便将蛇列入了治病救人的中药的行列。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蛇也有它可爱的一面。

历史上最早入药的蛇“产品”是蛇蜕——蛇在生长过程中蜕下的外皮。早在两千多年前编成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收载了蛇蜕,称它:“味咸平,主治小儿百二十种惊痫、瘛疭、癫疾、寒热、肠痔、虫毒、蛇痫。……生山谷。”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蛇类入药之集大成,在该书“鳞部第四十三卷鳞之二”中共收录了17种蛇及其附属品,包括蛇蜕、蚺蛇、鳞蛇、白花蛇、乌蛇、金蛇、水蛇、蛇婆、黄颌蛇、蝮蛇、蚖、蓝蛇、两头蛇、天蛇、苟印、蛇角,以及“诸蛇”。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收载的蛇类药材和饮片有4种:其中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蕲蛇味甘、咸,性温或平。功能: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蛇蜕味咸、甘,性平。归肝经。功能:祛风,定惊,退翳,解毒。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疔肿,皮肤瘙痒。

除了《药典》中收录的几种蛇外,我国民间还有许多用蛇类制成的良方,如灰鼠蛇与金环蛇、眼镜蛇——合称“三蛇”,是中国南方著名的食用蛇类,为制作三蛇酒、三蛇胆酒的原料,可用于治疗风湿症;在“三蛇”的基础上再加入滑鼠蛇和一种锦蛇,则称为“五蛇”,去内脏泡酒,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胆亦可入药,能治疗风湿关节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

在传统中成药的组方中,也不乏蛇的身影。如我国《药典》中收录的蛇胆陈皮散、蛇胆川贝散,是由蛇胆汁分别与陈皮、川贝母组方而成,是人们常用的清肺、止咳、化痰药。另外,在拨云退翳丸含有蛇蜕,人参再造丸中有蕲蛇,医痫丸、乌蛇止痒丸中有乌梢蛇等。

蛇类的药用价值一直被中医专家所重视,但是由于受储存、运输条件所限,传统的药材加工制备方法多采用烘干、加热,酒精提取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对药物的有效成分如蛋白质、酶类等失去了活性,降低了药效,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其实古医书中早有记载,“鲜者尤良”、“取其鲜者,其力足耳”。说明大量的药材特别是动物药,采用鲜活原料入药,可以使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充分保留,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

20世纪90年代现代鲜药创始人、建生药业董事长李建生先生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开发了“低温冷冻现代生化分离提取技术”专利技术,以鲜守宫、鲜金钱白花蛇和鲜蕲蛇等鲜活药材入药,成功研制了系列鲜药产品——金龙胶囊和金水鲜胶囊,在肿瘤治疗方面等取得了新的突破。李建生先生研究传统中医药既对其中的精髓加以传承,又通过现代科研方法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提取和保留新鲜动物药的活性成分,避免了传统热工艺对动物蛋白中的酶类、多肽等药用活性成分的破坏,使之疗效更佳。

金龙胶囊、金水鲜胶囊具有抗癌作用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抑制十余种肿瘤的生长、复发和转移;还可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配合放疗、化疗使用,可减轻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该药还具有抗结核、消慢性炎症等作用,对癌症伴有炎症者,或炎症引起肿块包块者,疗效显著。二者的区别在于:金龙胶囊治疗肿瘤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主要用于实证;金水鲜胶囊则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主要用于虚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更强,上市十余年来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金龙胶囊和金水鲜胶囊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鲜药肿瘤产品。

目前金龙胶囊的检验标准,已成为国内首个鲜动物药制剂质量标准,而其原料鲜守宫、鲜金钱白花蛇、鲜蕲蛇的质量标准也被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采纳为地方药材质量标准,为鲜动物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动物药鲜用的先河,在中药应用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使蛇类这种宝贵的药材资源可以为人类的健康继续做出更大贡献。









































白癜风患者的就医误区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yfcs/865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