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莫因患了胆囊息肉而闻风丧胆

胆囊息肉癌变的几率比较小

现如今,老百姓的自我保健意识得到了极大增强,这是社会进步和医疗水平提高的自然表现,无疑是件利好之事;但也有一些人经常对自身健康情况反应过度,稍有不适或发现一丁点儿小问题,就变得焦虑不安、忧心忡忡,甚至惶惶不可终日。医院高凤岩主任医师的诊室中,经常能够听到求治者焦急地询问:“哎呀,医生,我刚刚检查出胆囊息肉,会不会发生癌变啊?要不要早点儿切掉,以绝后患呢?”尽管高凤岩苦口婆心,从医学专业角度给出了权威解释,个别人还是铁了心,到医院外科匆匆忙忙就把胆囊“扫荡”了。

作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中国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香港大学医学院胆病客座教授,高凤岩医生对这类事情痛心不已,“有的人胆囊息肉大小还没有超过1厘米,但生怕和肿瘤沾边儿,便早早做了预防性切除,而术后经过病理学检查证明,近7成病例为‘胆固醇性息肉’,这就是说盲目切掉了胆囊,竟然只是拿掉了一块根本不会癌变的胆固醇,实在是让人无语!”

病理分析为胆囊息肉类型“画像”

临床上,息肉是指人体内部某个结构的组织表面生长出的小肿物;现代医学通常把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且凸向体腔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属于良性的肿瘤的一种。高凤岩教授介绍:胆囊息肉从概念上讲,在未经病理检查之前,从影像学的角度只能客观地描述为“胆囊内隆起样病变,或叫做息肉样病变影”。然而临床上经常因为影像上符合息肉的形态特征而直接报告为“胆囊息肉”。这种未做细致科学分析所致的结论,堪称“拿着皮影当真人”之类的概念混淆现象。

高凤岩主任医师指出,临床所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包含很多病理类型,可概括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前者首先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胆固醇的大量沉着是这类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其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告。二是炎症性息肉,演变成肿瘤的事实未被发现。第三、第四是腺瘤样增生和腺肌瘤,二者均存在癌变的可能。而在肿瘤性病变中,一般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以胆囊癌,其所占比例较小。(本篇未完待续)

单位名称:医院

出诊专家姓名:高凤岩

出诊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yfcs/884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