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艾知识二十四节气艾灸全攻略,跟着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节气歌》

节气的来历

人类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同时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法则,形成了历法。在中国传统历法——农历中,一年被划分了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有六个,每个月有两个,前者为节气,后者为中气。

节气是由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转规律产生而制定的,是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由于太阳、地球、月亮以及其他星体的空间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同时造成宇宙能量的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在节气前后波动最大。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言:“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内经》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会出现周期性盛衰,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人体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

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序,人与自然相应,人的生命依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中,节气或四时的更替交接之时也是对人体影响最大,疾病的转归与演变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24节气花鸟镜心

节气更替,正气波动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对外界的影响不仅有被动的适应能力,也有主动的调节能力。人体的这种适应与调节能力称之为“正气”,它是决定人体是否健康的内在因素,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要想避免人体遭受各种邪气阴寒的侵害,就必须增强机体“正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预先培养阴阳,以固之本,扶持正气,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正是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的防治原则。

节气艾灸,事半功倍

季节交替阴阳变化之时,正是年老、久病、体弱等人群加重症状、诱发宿疾和易生新病的时期。节气艾灸则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从而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

在节气艾灸,目的是使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的效果更佳,提高机体整体调节能力。它并不仅是一种特异性的对某种疾病有单一预防作用的方法。确切地说,它更应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具有广谱性的扶正固本方法。

当机体的元阳充盛,机体的整体调节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依节令变化而显露的端倪就会依靠机体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消灭于萌芽之中。因此,节气艾灸可以起到防患未然、事半功倍的效果。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节气,选择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穴位进行艾灸,以温壮元阳、调动机体潜能,从而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节气灸以其简、便、廉的优势,为我国历代医家及百姓所喜爱并沿用至今,在养生领域里占有特殊地位。

立春

立春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中医认为,雨水之时,木旺而土气尚弱,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雨水之时要注意顾护脾胃之气,才能使肝气不致横逆。艾灸阴陵泉、丰隆、中脘可健脾。惊蛰惊蛰时节天气回暖,春雷震震,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此时人体的阳气会进一步升发,此节气艾灸,要更加重视肝气的调达与情志的舒畅,可艾灸肝俞、神阙、中脘、太冲。春分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人们在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艾灸时应注意补益和升发都不易太过,同时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清明清明是养生的重要节气,一方面气温渐升,需要适当减少衣物,另一方面,在祭祀的环境之下,要注意消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清明艾灸宜阴阳平调,此时可艾灸神阙、关元、至阳、涌泉、合谷等穴位进行保健。谷雨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要注意预防感冒。此节气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立夏中医强调:立夏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艾灸天枢、肾俞、心俞可以养心败火。小满小满节气正值五月下旬,湿热重,是皮肤病的高发期。艾灸大椎、肾俞、关元、神阙、足三里,可以除内热、除湿邪。芒种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梅雨天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黒霉也。”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夏至夏至时节,气温虽然没有到达最高点,但是闷热的气候还是容易让人感到不适,此时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可选择艾灸大椎、命门、膻中。小暑到了小暑节气,天气开始逐渐变热,但还没到最热之时。夏季为心所主,所以艾灸时要顾护心气,同时谨防暑湿导致水肿。艾灸丰隆、承山可祛湿。大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可起到养阳保健的效果。立秋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的时期,《黄帝内经》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可艾灸大椎、太白、气海。处暑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消褪,人们依然贪凉饮冷,所以依旧要注意保护阳气。艾灸关元、风池、委中、涌泉,能起到温阳益气的作用。白露白露意味着天气转凉,此节气虽然暑气渐去,但秋燥之气渐重,要注意养阴,艾灸血海、神阙、气海、天枢可起到养阴、防着凉的效果。秋分秋分刚好是秋季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秋分也是养生灸疗的重要节气,此时要注意护肺养阴,可艾灸气海、中脘、关元、三阴交。寒露寒露节气之后,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此时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霜降霜降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艾灸仍以护阳为主,艾灸脾俞、肾俞、关元、膻中等穴位。立冬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艾灸涌泉及背部膀胱经可养阳气、补肾精。小雪这个时期天气寒冷,人们的活动逐渐减少,一方面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对身体的伤害,另一方面又要预防因活动减少而带来的郁滞,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大雪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节气养生,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艾灸肾俞、心俞、关元可温补阳气,防止受寒。冬至《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藏住。冬至一阳生,从此时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大椎、肾俞、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小寒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大寒这一时节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段,但同时也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节气,此后阳气便渐渐升发,因此这一时节的灸疗要以肾经为主,肝经为辅,既要进一步补益阳气,又要逐渐注意肝气的调畅,迎接春季的到来。艾灸肺俞、肝俞、中府,可保暖养肝。福艾君有话说相信各位聪明的小伙伴已经发现了,大椎、关元、涌泉、足三里、三阴交等保健穴位在节气养生中频繁出现,常灸这些穴位能起到很好的保健效果。特别是在自然界阴阳变化最明显的节气时艾灸这些穴位,能够充盛元阳,提高机体的整体调节能力,依节令变化而显露的端倪就会依靠机体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消灭于萌芽之中。因此,节气艾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艾灸虽然能够有效地养生保健,但在大悲、大喜、大怒之时进行艾灸,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另外,太饿、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有肠胃问题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另外,艾灸前后还要注意一些生活起居及饮食上的禁忌,如艾灸后不要马上去冲冷水澡、平时少吃辛辣生冷的食物等等。

福慧艾灸贴

推荐理由:

1.艾灸贴使用方便。传统艾条则需用双手或者他人协助施灸,福慧艾灸贴采用天然青稞不干胶底座,体积小,能量大,不易掉落,随时随地想灸就灸。

2.精选五年蕲艾的黄金艾绒。气味芳香且清淡,艾绒原料摸起来柔软细腻,燃烧时烟量少,艾绒纯度%,不添加杂草、胶类;艾柱比同类产品粗15%,热力超过同类产品30%,燃烧时间超过同类产品20%。

3.艾灸贴灸2分钟温度便高达37.2℃。热穿透力是传统艾条的3-4倍,火力温和,不伤经络,倒流香艾油精华含量比同类品增加40%。

购买方式

扫描下方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医院
石家庄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yfcs/908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