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刘德会老师说:针应该是手指的延伸,而不只是单单的一根针,你对针怎么样,针就对你怎么样。
初见刘德会老师
刘德会老师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还有他手拿针可以做出很多的针功夫,这两者是有很鲜明的对比的。
他对一根小小的针,即温柔又特别地有掌控力,放在手里可以灵巧地做出很多针法,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烧山火”、“透天凉”和“逍遥针法”。
同学打趣地说,刘老师就像是一本有着深不可测雄浑之气的中医百科全书,外加诗词大全,是唯一会在给人扎针的时候吟诵诗词的才华横溢的老师。
初次体验刘老师的
针灸诊疗手法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很幸运地感受了一把刘德会老师的诊疗手法,我当时是以口干、鼻干、咽干及眼涩易疲劳,作为主诉要求进行治疗的。
刘德会老师的把脉方法跟别的大夫不太一样,把寸关尺三部分了六部来把(每一部分上下,而且关位还会推外和推内取脉),我想这样从脉上得到的信息更全面。
脉象结论:气滞热郁,三焦不利兼有风寒袭卫,燥邪流于肺胃之间,故现热证。当宽胸降逆,开源通滞。
取穴:右手内关,左手合谷、列缺,最后扎外关;右腿足三里、上巨虚、照海、足临泣;头顶百会。
施针过程:首先闭目养神,静静体会。进针和行针的时候我都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当时心中一惊,我怎么体会不到针感?(因为以前扎针给我的印象是“得气”的酸痛胀麻,好像是“必不可少的一点”。)
接着老师在进行烧山火、青龙摆尾、凤凰展翅还有一个叫什么“虎”的手法时候,(这些是后来才听说的,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享受”了这么多的手法,我只能听到声音、感觉到动作),就在此时突然觉得额头一片发热。
我告诉老师额头发热,留针过程中觉得露在外面的手背和脚背都发凉。我当时分不清凉是因为露在外面还是因为在排凉气。但第二次针灸时我知道是在排凉气,因为外关嗖嗖地往外冒凉气。
“谷气来者徐而和,邪气来者紧而疾”,刘德会老师在我合谷处感觉到了“谷气”,然后进行烧山火手法;在外关感受到了“邪气”,用了轻微的泻法。
老师中间过来再评脉,再次行针。行针时我告诉老师我的额头疼,老师继续行针,这次疼痛的范围变小了,主要集中在攒竹偏上的位置,老师说邪气正往外散。
当天直到睡觉前额头仍热并有些疼,第二天早上发现热退不疼了。早上自己摸脉感觉变化了,以前自己的脉弦紧,这次感觉变软了不少,也和刘德会老师确认了脉象的变化。
摄于古典中医私塾课堂
酸麻胀痛叫“针感”
不叫“得气”
后来听了刘德会老师的课,我才明白原来真正做得好的提插捻转,是不会产生强烈的“酸痛胀麻感”的。
平常对于扎针的印象,一般都是选穴进针,然后进行行针,病人一般会有酸麻胀痛等感觉,我们称之为“针感”。
刘德会老师一再强调:“酸麻胀痛这叫针感,而不叫得气,更不能等同。”
广义的得气是包括了针感,但是真正的得气像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之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针下得气,气至如鱼吞钩,钓鱼的同志会有体会,针下的得气恰恰是让病人特别舒服,心情愉快的享受完治疗,得气应以医者手下的感觉为准。
摄于中医私塾课:刘老师一边为同学施针一边做示范讲解,被扎的同学舒服得都快睡着了,刘老师则通过针下辨气,说可能有胆囊息肉。之后同学果然说自己确有胆囊息肉。
针应该是手指的延伸,而不只是单单的一根针,你对针怎么样,针就对你怎么样。爆发力和柔韧力的区别是:进针无痛是爆发力,行针无痛是柔韧力。
进针以后在穴位行针,就要精于补泄手法。明于穴位而不明于手法,是医治不了疑难大病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柔克刚,把柔劲练好,手不离针,针不离手。以柔韧之力把针拿在手里,像品一杯红酒,细细地慢慢地品,捻到手指感觉不到针。进入这个阶段后,再天、地、人针下辨气,柔劲可以做到捻转无痛。
关于扎针、得气、守气、辨气刘老师有这样的总结:
扎针容易得气难,
得气容易守气难,
守气容易辨气难,
辨气容易驭气难。
正
安
好
课
中医学习,易学难精中医学习,易学难精。茫茫学海,看似门径无数,实则很容易掉到某个坑里而不自知,蹉跎数年却并无实际长进。多少中医爱好者,学来学去,始终是养生小技法或者碎片化的中医理论,无法得以窥见中医哲学之美,遑论掌握中医临床之精髓。
图源:摄图网
多少中医学院的学生,课堂上无法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这样流传千年的中医经典,毕业临诊时,只会照着课本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抄方开药。遇到疑难杂症,两目茫茫,不知从何下手。
和先贤医圣同频共振正安古典中医私塾的发心,是为铁杆中医爱好者以及临床医师们,找到最好的老师,带给你最纯正的古典中医学习路径。我们力求以溯本求源的精神,带领求道的你,真正走入中医学习之正途。
◆《黄帝内经》、《灵枢针法》、《伤寒论》等内容以天道明医道,古典中医私塾课程的内容,让你在一条鲜明的主线上循序渐进,有着高屋建瓴的格局,同时又可以真正建立清晰的临诊思路。
◆正安古典中医私塾,认同“教学相长”的学习模式。我们鼓励你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为此,我们全部课程都会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倡同学们在每节课中大胆提问,在讨论中激荡脑力,更好的掌握老师的精髓思想。
◆正安古典中医私塾,还将采取大量的案例教学。老师们根据自己实际临床病例,为你展现他的临诊思路。你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还能有宝贵的临床案例,可以复盘印证。
图源:摄图网
不负你我的求道初心《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医学理论经典巨著。其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人人都说《内经》难学,为什么呢?因为现在通常对《内经》的讲授是从哲学方面讲阴阳五行开始,没有从根源上解读,让《内经》成了空中楼阁。跟随私塾老师,从天文历法揭开阴阳五行之根,深入《黄帝内经》中的“形”和“神”,解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个体人。
◆学习《黄帝内经》之要,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学习易矣;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难登大雅之堂,不可以为工矣。
◆执业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40多年。多年潜心研究《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吸纳《周易》太极理论,创建了“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理论,用于外感、内伤临床效果良好。出版著作20多部,多次获奖。其力作《周易真原》、《中医内伤火病学》、《中医运气学解秘》、《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五运六气解读人体生命》、《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伤寒真原》、《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针灸真原》等深得学术界好评。
◆田合禄老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学科建设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五运六气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年12月成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名医工程“田合禄传承工作室”。
·课程大纲(共学时)
一、《黄帝内经》的写作大纲——形神论(48课时)
二、内经经脉系统与脉象系统(24课时)
三、五运六气系统(24课时)
四、内经源头之天文历法(12课时)
·课程特色:
搭建起《黄帝内经》的整体框架,深入内经的主要生命系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从源头探究,沿着天文历法-五运六气的脉络,以天道明医道,学明《黄帝内经》之意涵。
《灵枢针法》
◆内经云:“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针不仅是术,内经中讲的是针道。
◆《灵枢经》上说“用针之服,必有法则”。针刺原理是什么?如何对病人辨证施治?跟随老师从道上认知,再从术上操练,真正去体验并领悟所谓“得气”的不同层次。
◆网名针魂,山东济南针灸医生,一手好针。
◆对中医江湖掌故以及各门各派如数家珍,是中医的活地图。
◆博采众家,得归根复命针法,擅于内经针法长于运用高级补泻手法飞经走气。
·课程特色:
《黄帝内经?灵枢》是针法的鼻祖,是集大成的经典。私塾老师引领同学,通过功法的习练,让中医经络的学习不再落于书本,而是在自身上得以感受和印证,并筑基传统针法之基本功。灵枢经十二经络的逐经讲解、五腧穴之重点讲解,并结合相关常见病、时下病带领同学进行分析,予以临床针、药经验方之真传。
·课程学时:学时
《伤寒论》
◆《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于东汉末年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外感病部分。理论框架严谨,处方结构清晰,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是后世千百年来名医大家们反复研习之经典。
◆字谷农,号卜素子,又号无山居士,卜素古医学研习社社长,当归中医、正安中医专家,资深中医讲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执行主编,《伤寒论坛丛书》、《针灸临床家丛书》主编。
◆精于脉诊,善用经方。本于轩辕、宗于仲景。倡六气同重,主内外一统。诊病融汇各家,时大刀阔斧,时平正轻灵。
·课程特色:
将伤寒论经方之学习落于实处,通过伤寒论和相关脉法的学习,脉、方、证相对应,将伤寒论体系落地于实际的辨证施治之中。模拟看诊带教,老师将手把手从望闻问切开始,带你运用所学,在纷繁复杂的症状中,建立清晰的临诊思路,辨证施治,开方用药。
·课程学时:48学时
中医私塾详情全课费用:元*满20人开班*现在报名,立享早鸟优惠价(详情请咨询班主任)*正安医馆会员、正安文化老学员可享受98折优惠。*不包含选修科目费用、交通、食宿、游学等相关费用如需单独定制你的私塾,可联系班主任李老师(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