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真的需要手术吗

李素领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知名专家

坐诊时间:周一、二、三、五、六上午

预约--

胆囊息肉为临床之简称,其全名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突起或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从病理上可分为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腺瘤样息肉及腺肌瘤4型。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重视,胆囊息肉样发生诊断率越来越高,有报道在常规体检人群中的检出率为0.9%,发病率为4.5%--8.7%,其中恶性变发生率为3%--8%。目前现代医学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使得临床上大部分无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实施了不必要的胆囊切除术而留有后患,李素领教授用中医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于息肉直径5mm的小息肉取得较好疗效。

1胆囊息肉形成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生可能和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胆囊腺肌增生,胆管阻塞,胰液反流及胆道的细菌、病毒、霉菌性感染等因素相关。李素领教授认为胆囊息肉根据其临床症状和特征,归属中医学的“胁痛”、“胆胀”、“积证”、“痞证”之范畴。认为胆囊息肉属有形之征,其病因多与情志长期郁结、饮食所伤、体质肥胖、肝胆宿疾(如病毒性肝炎、胆囊炎伴结石)等有关。情志抑郁、肝胆失疏,嗜食辛辣膏粱厚味、饮酒无度,或素体肥胖脾虚、湿浊内生、郁久化热及肝胆宿疾均可使湿热蕴结,痰瘀交阻,胆络瘀滞而发本病。

2胆囊息肉的诊断

胆囊息肉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消化道疾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需要术后病理。实际上,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意义不大。目前诊断的主要方式为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以及超声内镜(EUS)。相比而言,B超检查不但能发现胆囊病变情况,而且可以连贯地、动态地观察其运动和功能;可以追踪病变、显示立体变化,而不受其成像分层的限制,另外B超检查还具有方便、价廉以及易于普及等优点,因此,B超是目前最常用以及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胆囊息肉的B超检出率高达92.5~93.3%,特异性95.8%,明显高于口服胆囊造影,CT和ERCP,三者准确率平均约为70%。

3胆囊息肉可能恶变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恶性胆囊息肉多与以下因素有关,胆囊结石、年龄、胆囊息肉大小、形态及病变数量有关。

4胆囊息肉的治疗

目前现代医学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以胆囊切除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可引起胆道和肠道生理功能紊乱和胆道流体力学改变,导致胆管结石发病率比有胆囊者高。其次,胆汁24小时不间断低流量排入肠腔,在细菌的作用下,使肠腔石胆酸和去氧胆酸的浓度增高,从而使结肠癌发病率升高。另外,胆囊切除后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切除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在20%以上。李素领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其分为3型3期,认为病位在胆,病源在肝,胆病应从肝论治。胆附于肝,肝胆因经脉络属,形成肝胆同病。因此,胆病须治肝,治胆须调肝。通过“澄源涤浊法”、“疏肝利胆法”、“消痰理气法”、“消积化癥法”,使胆腑通利,息肉无生成之源,以消除息肉。临床上患者若能坚持服药2~3个月,息肉直径5mm的息肉,临床效果较好。对介于5~10mm之间的息肉无临床症状且不具备手术指征者,也要进行辨证论治,以防息肉增大或癌变的发生。但对息肉直径在10mm以上,单发或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在50岁以上,息肉增长速度快有手术指征者,及早进行手术干预。









































北京中科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kqw.com/dlxr/83642.html

当前时间: